主題命名: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
文字說明:
「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這個期許是我對自己工作的意義感。
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去找尋,上完了工學分班第一期王教授的課,我又多了好幾個問號,例如社工薪水不如預期?非科班畢業社工的差別待遇?進不了大機構?考社工師只是為了專業認可,還是要回到原點問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在課程還沒結束時,是盤整自己的好機會,就算上完了課不當社工,也代表著自己有思考過未來,而我欠缺的,不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儘管已出社會打滾了好一陣子,才查覺到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就算社工這麼辛苦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我相信還是有人會上社工這條船,「做實在的事,把事做實在」,這兩句豈止用在社工領域,到處都適用。
答應王教授的事還不少,如課程結束前盤整好自己是否進入社工領域,記得外出帶個塑膠袋,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等等。盤整好自己是要自己有無建立一種可以帶著走的獨立思考不同角度的能力,塑膠袋則是引發了人民在社會福利上是否有義務責任的概念,是否只貪圖利己方便,沒想去利他自帶塑膠袋?對於進入高齡社會的台灣一地,正式支持資源又在那裡?還是需要非正式的家庭系統支持運作?
「做社工,就是幫助一群很倒楣的人,解決很倒楣的事,到最後自己變得很有福報!」,回想第一堂課,我來上社工學分班的起心動念為何?我現在的答案是意義感,我自己有一些幫助別人的經驗,也有被別人幫助的時候,也許上完了課,我的答案會改變。我自己認為社工比較重要的要素有陪伴和溝通兩項。「陪伴一陣子,關心一輩子」、「先有陪伴才有培力」,這是課堂上所學到並認同的,畢竟,溝通在於兩造或多照關係中,必須先不帶有評價,以讓彼此的想法能說出、能被聽見,而溝通在於了解,只有多一點了解,才少一點誤解。
課程結束前,是自己的一個盤整。如同王教授所說,上完了課或考上了社工師,真正的考驗才開始,我則是期許自己成為社工後,能真正的幫助到自己和他人,也包括家人。
告訴自己,能夠有勇氣地走上這一條人煙稀少的社工道路!
(吳政倫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