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詭譎多變的當前社會環境,產假周數的延長,也成為一項熱烈討論的公共議題,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命題意旨,實有進一步探討之處。
話說:立法院在野黨推動要將產假從目前的8周延長至12周的〈勞動基準法〉增修提案,許多專家與民間團體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延長產假周數的強制性做法,反而可能會剝奪女性的工作選擇權或限制其職涯發展,加深職場中對於女性的隱性歧視,進而造成女性在職場上的孤立;連帶地,企業因為顧及慮成本和人力資源問題,而對女性求職者採取迴避態度,更難以重返工作崗位。誠然,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規定,產假應至少為14周,但各國的實施情況各不相同,僅以西班牙的產假制度為例,雖然提供16周的產假,但是,這其中只有6周係屬強制性質,其餘的10周則是可以根據新生兒家庭的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需求,進行靈活安排,藉此達到保障女性健康和促進男性參與的雙贏策略,以此觀之,用以保障分娩後的產假政策,也不盡然只是單純的延長假期,而是有無傳達尊重、共融、彈性、自主等主體性價值,特別是僅以「延長周數」作為改革方向,可能無法有效突破母職角色扮演的文化性障礙,反而忽略了政策背後更為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
冀此,如何應對產假延長的公共議題,理應有以下幾點的改善對策,像是:(一)推動彈性育嬰假:設計彈性的育嬰假制度,讓父母雙方都能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生活調性的休假方式;(二)加強職場支持:應提供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並規劃完備的育兒支持政策,以減少女性在職場上的生養壓力;(三)提高男性參與度:透過政策誘因引導,來鼓勵男性積極參與育兒的親職角色扮演,藉此改變全社會對於父職與母職的刻板印象;(四)完善托育服務:應擴大對於托育服務的社會性投入,以確保每一個家庭都能夠獲得高品質的托育資源等,以此觀之,對於產假周數延長的討論或議論,實有必要針對現行制度的運作不足進行批判性反思,畢竟,當生養女兒還是陷入性別體制、性別角色指派及其性平訴求的框架底下,癥結點就不全然在於產假周數的長或短,而是包裹於隱性歧視、難以比較價值等壓迫性結構,依舊是從家庭私領域延伸於社會公共領域,以及再從勞動範疇加惡於兩性固著親職角色演出的私密場域。
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直指出來產假周數的多寡,當只是用以掀開『性別角色分工潘朵拉盒子』的一個轉化契機,如此一來,真正的性平訴求,就不僅僅只是產假本身,而是如何建立一個支持雙親共同育兒的全社會環境,特別是攸關到去性別化的育兒支持系統、推動父母的共親職照顧文化,以及提升全社會對於育兒責任分擔的重要認識,就此而言,該項產假周數的爭論議題,背後糾結有從8周到12周或更長的周數、從強制硬是要休產假到自行彈性選擇休假、從婦嬰一體的女性角色到父母本位的家庭動力、從家內無酬勞動到家務兩性平權、從托育服務到婦女勞動參與、從產假後的工作選擇到請休產假的隱性歧視、從西方文明到東方文化的轉銜落差、從兒權利益到性別平權的相互拉扯、從所有產婦的一體適用到背景屬性的個別差異,以迄於從產假延伸至育嬰假到最適育兒角色扮演的多重命題思維,況且還有從嬰兒本位、婦女本位、父母本位、家庭本位、社會本位及其國家本位的最佳利益或次佳選擇思考。
總之,產假周數延長乃是一項牽動全社會多重利益的複雜議題,背後涉及到健康保障、性別平權、家庭支持,以及文化變遷等多方面因素,如此一來,在推動相關政策時,理當是要避免淪為單一構面的窄化思維,從而充分考量到不同群體、角色立場的差異性需求,尤其是要扣緊批判性視角的相關發想,藉此直指如何突破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框架,據以建立一個共親職和全社會的育兒環境,來為下一代創造更具希望與平等的未來。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4:「8周變12周?托盟:強制產假周數是退步立法,亟需彈性育嬰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近年來,隨著性別平權意識的抬頭與少子化危機的加劇,「產假延長」成為政策與輿論熱議的焦點。延長產假表面上看似是一項保障婦女權益的進步措施,實則牽動著勞動市場結構、性別角色認知與國家福利責任的深層變化。
在保障母職的立場上,延長產假具有其正當性。產後女性面對身體恢復與新生兒照護的多重挑戰,若無足夠時間休養與適應,極易影響其心理健康與親子關係品質。從這個角度看,延長產假不僅是個人權益的保障,更是對「再生產勞動」價值的承認。
但同時,這樣的制度調整也可能引發新的職場風險。對企業而言,產假的延長可能意味著更長的替代人力安排與額外成本支出,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言負擔更重。若政府未同步提出配套機制,如補貼產假薪資或協助企業人力媒合,勢必加深企業對女性勞動力的排斥心理,甚至導致職場性別歧視的隱性回潮。
當社會文化仍將育兒視為女性「天職」,當男性育嬰假的使用率仍低落,當職場升遷仍以「全職全力」作為標準,產假延長反而可能成為迫使女性離開職場的溫柔手段。換言之,當社會未同步調整對父職的期待、未建立育兒責任的性別共擔制度,那麼看似進步的政策,實際上可能加深性別不平等,並重申「照顧就是女性的責任」這一過時的社會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