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人口三階段組成社會中,高齡老化現象的加劇,也讓長者的財務準備事宜,成為一項亟需關注的公共議題,畢竟,攸關到高齡者的經濟不安全與不確定性,不僅是反映長者個體對於未來的無知或忽視,也揭示了全社會在面對高齡者財務準備問題的相對脆弱性。
一項來自於民間的《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並且係以35歲以上的民眾為其受訪對象,在該項所進行財務準備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就其所涵蓋財務規劃、消費及負債、資產保護力、壓力承受度、退休準備及傳承規劃等六大面向準備程度的『家庭理財樂齡指數』,平均的得分僅有50.5分,這其中「消費及負債」的得分相對較高,而攸關到財富移轉準備的「傳承規劃」得分卻是最低,換言之,整體社會對於財富移轉的準備事宜,普遍出現相對不足的羸弱趨勢,此外,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未並開始規劃傳承以及養兒防老觀念亦已逐漸式微,這兩大的集體性認知業已成為當前臺灣家庭理財須面臨的關鍵課題;連帶地,雖有36%民眾認為應於40歲前開始計畫相關的傳承作業,但是,35歲至49歲的受訪者,卻有高達71%未有任何的傳承行動,65歲以上族群亦有60%未曾有過各項財務準備規劃,全體則是有65%從未啟動相關安排,以此觀之,上述的這些數據,顯示認知態度及其實際行動,兩者之間出現嚴重的滯後與脫鉤情形。
至於,造成高齡者財務準備的結構性困境,實乃是多方面交織糾結的預期性後果,這其中包括:(一)首先,隨著社會結構變遷,傳統「養兒防老」的家庭責任觀念逐漸失去其功能性,年輕世代不再視撫養父母為其必然義務,長輩亦因子女經濟壓力加重而不願依賴子女,此一文化性轉變除了使得許多人忽略了自身老年生活的財務規劃外,也導致長者需要依賴自身儲蓄或公共資源來應對己身的老年生活;(二)其次,家庭內部的溝通不足,比如在該項調查中,受訪者被分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據以投射出不同角色在財務準備上的分殊差異,這其中有近八成的照顧者,表示不想了解長輩的財務規劃,而七成的被照顧者,則是未曾討論過傳承的具體做法,換言之,家庭動力缺乏應有的對話溝通機制,使得成員之間的理解與支持變得更加困難,更是讓老後或身後的財務規劃討論,成為一項的棘手難題,特別是這種代際間溝通的斷裂,不僅阻礙共同規劃的可能性,也是加惡長者的孤立感和財務不安全感;(三)除此之外,經濟壓力與生活負擔加重,特別是熱壓三明治世代,所必須要面臨的房貸、車貸與照顧責任,更是讓新生世代在財務規劃上,無法抽出時間與精力,更遑論於低薪或薄利就業,更是讓財務準備成為一項遙不可及的仰望目標。
冀此,針對這些困境問題,應當採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像是:(一)首先,應強化高齡者對於包括退休金管理、風險分擔、財務準備及傳承規劃等主題的社會性宣導,並且透過公共教育以提升民眾的財務意識知能;(二)其次,應推動家庭內部的財務規劃對話,鼓勵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溝通,以便於理解彼此的客觀需求和主觀期望,這部分的家庭動力諮商或專業理財諮詢,當可視為用以促進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三)此外,理應設計針對高齡者的理財工具,以協助長者們有效管理包括退休金在內的所得資產。職是之故,在批判性反思的層面上,我們必須質疑當前全社會對於高齡者財務準備的重視程度,誠然,儘管該項調查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實際上,一般民眾對於高齡者的協力支持和保障措施,仍顯不足,這亦反映出一種結構性忽視,亦即,過於將老年生活的財務責任,完全推向個人或家人,而未能充分考量公共政策與社會資源的應有角色扮演,以此觀之,展望未來,要如何就其個體、家庭、社會和政府之間的權責拉扯,尋求應該要有的衡平關係,這將會是能否解決高齡者財務準備問題的實質關鍵所在。
總之,無論是老命、老身或老去的個別性境遇,多少還是須嫁接於財務意識、財務準備、財務規劃、財務管理和財務傳承的經濟安全命題,此一攸關到生命自主、生活自立和生存自如的全人關懷意旨,更是突顯財務經濟獨立的重要性;連帶地,高齡者財務準備問題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攸關到生命尊嚴與生活質量,若果未能提供足夠保障,長者可能會面臨貧困、孤立及健康危機等多重挑戰,因此,解決此問題需要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協力合作,包括個人自我責任的提升、家庭支持系統的強化,以及政府與社會共同承擔經濟安全建置工程,方能真正實現高齡者經濟安全的全面性保障。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4:「中信銀公布最新調查,逾六成民眾未規畫傳承、養兒防老觀念式微」)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