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01.心理支持全齡化
02.主治醫師值夜班
03.兒少虐待大數據
04.重陽禮金再加碼
05.一意孤行再罷免
06.臺灣關稅二十%
07.行人地獄少人本
08.普發現金一萬元
09.變相賺錢準公共
10.房屋財產世襲化
11.極端氣候時雨量
12.南向政策轉學工
13.產假周數多貓膩
14.災民補助丹娜絲
15.跨域整合校學士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八月份的第二周(2025.08.11)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心理支持全齡化」、「主治醫師值夜班」、「兒少虐待大數據」、「重陽禮金再加碼」、「一意孤行再罷免」、「臺灣關稅二十%」、「行人地獄少人本」、「普發現金一萬元」、「變相賺錢準公共」、「房屋財產世襲化」、「極端氣候時雨量」、「南向政策轉學工」、「產假周數多貓膩」、「災民補助丹娜絲」以及「跨域整合校學士」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心理支持全齡化」,衛福部新任心理健康司長針對自殺防治擬將心理支持擴大為全齡化,畢竟,各自世代要面對不同的生命功課,像是兒童青少年自殺因素大都與人際關係、未來茫然有關,至於,高齡年長者則是久病厭世、孤獨感,此外,處於熱壓三明治世代的中間世代,更有其奉養、扶養、生計等強烈的身心負擔,如此一來,分類、分級而來的分流處遇,自當是要有不同年齡層的多元化心理支持協力方案,只不過,從歸因事由到求助過程和後續配套、從冰凍三尺到第一時間求助專業、從個人動力到家庭或環境動力、從衛政到教育或勞動,以迄於從特定的生命事件到賡續的生命文本,直指該項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癥結之處就不僅止於年齡層的切割或擴充,而是要如何因應快速社會變遷而來的家庭和個人之量能與能量的脆弱性,從而找到攸關到全人、全家、全程、全團隊和全社群發展的網絡支持機制,這部分的發想,當可以從新任司法的新作為,窺見到心理支持關懷意旨的深邃、複雜性,像是:(一)心理健康促進據點持續深入社區,將增設更多的心理衛生中心,(二)為了深化特定生病的特殊需求服務,將設立專屬於兒童青少年的心智病房,(三)未來強制治療的嚴重精神病個案,需要經過庭審判定時,必須有陪審員參與,以確保個案的自由權、健康權,(四)將著手籌設國家級藥酒癮戒治機構,並針對家暴、性侵等心理創傷受害者成立研究中心,與國衛院合作了解個案需求,並且透過轉譯醫學研究中心以遠距、機器人聊天等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來作為深化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在在彰顯心理衛生及其相關支持處遇,所需要面對的多重性困境;「主治醫師值夜班」,臺大兒童醫院自今年(2025年)的8月起主治醫師投入夜班,對此,主管機關表示,這不是讓主治醫師固定值夜班,而是以on-call模式來確保病人評估處置是否得宜,這是一種包括教學、兒童照護以及整體民眾健康的3贏新模式,但是,不爭的客觀事實卻是兒科住院醫師招不滿及其從住院醫師到總醫師、次專科訓練斷鏈的窘境情況,致使人力吃緊,而必須讓主治醫師加入夜間值班行列的人力缺口補實,至於,從獎勵辦法的保健因子到制度變革的結構性解套,直指出來該項救急舒緩的權宜措施,更有其涵蓋預期性與非預期性滾動影響的相關提問;「兒少虐待大數據」,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近3年平均每年發生11,802件兒虐案,每天約發生32.3件,等同於每小時就發生近1.4起兒保事件,值得關注的是臺灣0至6歲嬰幼兒受虐比率也從2020年的2.26‰上升至去年(2024年)的2.65‰,以去年為例,便有0至3歲的1,001人、3至6歲的1,452人的共計2,453名嬰幼兒,受到像是燒燙、掌摑、腳踹、倒立等不當對待情事和傷勢,如此一來,緊扣時間序、件數、類型、施虐者身分別的兒少受暴圖像,宜有進一步探究、思索之必要,冀此,包括有身心疾患較難照顧之新生嬰兒本人的『個人動力』,自我要求、心理狀態、教養知識、生活壓力、身心議題之父母自身的『家庭動力』,以及育兒指導、共親職角色、家庭教育、經濟扶助之制度設計的『系統動力』等環扣鑲嵌,每年約有2千多名嬰幼兒,遭受到各種的不當對待,此一現象著實反映家庭親職教育問題,更是揭示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闕漏,這也讓相與對應的配套措施,更是一種必要變革的策進作為,像是如何讓親職教育、情緒管理、育兒互動等認知行為得以內化、貫通,特別是針對有需求的新手父母或遲緩家庭,提供專業的支持指導,藉此確保每個孩子及其父母都能獲致照權和受照權的應有保障;「重陽禮金再加碼」,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宣布今年度的重陽敬老金將再行加碼,85至98歲長者從目前的新台幣1,500元一舉提升至3,000元,預計約6萬人受惠,顯然,從選舉效應的政策性福利到地方自治制條例的法定福利、從法定老人的一體適用到分齡津貼的年紀設定、從福利津貼到社會保障、從現金折抵到全人關懷、從社會參與到健康促進,以迄於從頤養天年到各個縣市資源階層深化,該項應景的通過性發放儀式,實有必要回歸於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更多布局和布建,畢竟,長者圖像及其超高齡學的議題現象,糾結性別、歲數、身心狀況、認知情形、家庭動力、社經水準、社會資本、人文區位、公共資源和環境變遷而來的諸多變異因素,況且還有高齡化、少子女化、熱壓三明治困頓化等人口3階段而來的社會性對立情事;以及「一意孤行再罷免」,第一無差異性的大罷免結果出爐,由反罷一方取得完勝的絕對優勢,形同全社會再次確認朝小野大的國會生態,甚或是向目前的執政團隊,給予不信任投票,然而,執政黨在其事後所舉行的中常會,身兼黨主席的總統,回以向所有投入的公民團體和支持者,深深致上歉意,並且強調面對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執政黨會繼續與每一位在罷區努力的公民並肩同行,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顯然,從第一次罷免的全盤皆墨到第二罷免的整軍備戰,相與對應的民主素養及其公民社會成熟度,這才是考察針砭之所在。

其次,「臺灣關稅二十%」,美國白宮官網的行政命令頁面裡公布各國關稅,這其中臺灣稅率為20%,高於日韓的15%,對此,雖然總統府表示,臺美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因此,美方先對臺灣公布的20%關稅,屬於『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將可望再調降稅率,此一政治話術的言詞,終究是要面對地緣競爭如日韓以及島內產業生態的多重拉扯,如此一來,包括戰略和戰術的應變布局,會是安住其民心的策進作為所在,畢竟,面對20%關稅及其對於國內農產品、汽車讓步或是對美投資等博弈籌碼,相關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更遑論於這其中糾結有政治解讀、產業解讀和民生解讀等錯綜複雜的愛憎情結;「行人地獄少人本」,根據行政院審計部的最新報告,2024年臺灣地區兒童因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高達有12,037人,儘管行政院投入高達新台幣400億元,據以推動人行安全計畫,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道路上的行人安全仍未獲得充分保障,尤其是關乎到兒童交安事故的人身保護議題,以此觀之,未來的交通安全政策應更加注重『人本交通』理念,亦即,應將行人的安全,擺放於交通治理的核心位置,以生命至上為其核心價值觀,不僅須提升政策執行力,更要促使全社會共同參與改善交安環境,唯有全方位、多層次進行制度改革、認知模塑和文化調整,方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長遠目標;「普發現金一萬元」,總統公布〈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該條例第三條明定,發放現金每人新台幣1萬元,顯然,處於朝野政黨對峙、長期稅收超徵、財政紀律怯弱、社會不均對立、提出覆議或釋憲的氛圍態勢底下,臺灣社地區如何得以有全島同命的社會連帶基礎,這才是該起普發現金的考察針砭所在,至於,超徵所涉及到財政分紅事宜,更要有公、平、適、足的整體性擘劃,及其從乘數效果到消費係數、從一體適用到選擇性發放,以及從社會公平到政治權力等命題意旨思辨;「變相賺錢準公共」,準公共幼兒園上路以來,不少私立幼兒園申請加入轉型為準公共幼兒園,因為補助多、監管鬆和生員穩定,而出現變形與傾斜且穩賺不賠的一項新興投資產業,這也政府補貼的公帑恐成私幼資本,偏離國家最終照顧責任的公共化目標,顯然,扣緊少子女化、鼓勵婦女二度就業及其捍衛幼兒教保權益等混淆政策,而讓包括國中小附設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在內等學齡前教育,到處林立於福利促進優先於權益保障的迷亂現象,此一肥了業者、苦了一線教保員、樂了家長和傷了全民荷包的該項準公共教保服務,即便因應於準公共的第3期程作業(2024年8月至2027年7月),推動有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安檢查、教保人力比,以及教保品質等6項合作要件,但是,合乎形式要件的目標管理,又要如何保障實質內涵的幼教服務品質;以及「房屋財產世襲化」,數據顯示,全臺房屋移轉中,有高達30%係來自於繼承或贈與,首善之區的臺北市更是出現每2戶交易就有1戶是繼承的極端現象,至於,之所以會出現房屋世襲化的繼承潮,實乃有其諸如高齡化海嘯、房貸管制政策以及財富固著化等交織因素影響,這也讓房屋交易暴跌、產權稅務規劃與買賣稅基流失,成為相與對應的生態鏈破口,如此一來,更是加深青年世代難以仰望安居樂業天光的社會性怨懟。

最後,「極端氣候時雨量」,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部遭逢暴雨造成許多行政區發生積水的情況,對此,中央氣象署指出,比起日雨量,所謂的『時雨量』更能真實反映降雨集中情形的強度,畢竟,同樣是30毫米的雨,在1天、1小時,抑或是10分鐘內下完,不僅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連可能造成的影響和災害,也有天壤之別,像是『小於0.2毫米』是一般人可以忍受不撐傘的毛毛雨,『0.2毫米到1毫米』就是需要撐傘的小雨,『1~10毫米』就屬於中等雨勢地上會有水灘,『10~20毫米』就是降雨聲明顯應且撐傘了腳還是會被淋濕的程度,也就是所謂下大雨了,『20~30毫米』就是開車時開雨刷也是視線不良,撐傘也會有部分身體被淋濕,地勢較低處會開始積水,被形容成傾盆大雨,『30~50毫米』雨勢有如倒水桶,路面會有大範圍積水,『50~80毫米』的感受就像瀑布,就算撐傘也沒有用,到了這個程度,通常已經超出一般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80毫米以上』絕大多數的城市排水系統皆難以負荷,僅以7月底至8月初的連日豪大雨重創台灣南部為例,已經至少釀成4死、74傷和3人失蹤的重大傷亡,光是高雄茂林多納林道7天的雨量,早已超過臺灣每年平均雨量2,500毫米;「南向政策轉學工」,截至112學年度,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招生14,880人,實際就讀13,186人,至於,111及112學年度就讀國際專修部僑外生合計4,721人,這其中通過華語文能力測驗標準共有3,770人,未通過測驗標準辦理退學共有556人,其他原因退學總計有443人,合計約有2成僑外生退學,顯然,即使南向政策的推動,有其政治正確的時代性,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尤須關注到僑外生的實際需求,據以保障他們的學習權益和基本人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南向政策的初衷,從而促進臺灣與這些南向國家的良性互動和全面發展,如此一來,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懷旨趣,及其學生轉學工或黑工的迷亂情形,增生出來的是諸如適應困難、培力不足、勞動剝削、變相外勞、違法就業等難以善後的預期性後果,這些的壓迫性結構問題,理當不是作為文明社會如臺灣地區所應該要有的胸襟格局;「產假周數多貓膩」,針對立法院在野黨立委推動〈勞動基準法〉的修法草案,研擬將女性的產假從現行8周延長至12周,引發民團的諸多議論,這也讓該項的產假周數議題,隱含從8周到12周或更長的周數、從強制硬是要休產假到自行彈性選擇休假、從婦嬰一體的女性角色到父母本位的家庭動力、從家內無酬勞動到家務兩性平權、從托育服務到婦女勞動參與、從產假後的工作選擇到請休產假的隱性歧視、從西方文明到東方文化的轉銜落差、從兒權利益到性別平權的相互拉扯、從所有產婦的一體適用到背景屬性的個別差異,以迄於從產假延伸至育嬰假到最適育兒角色扮演的多重命題思維,況且還有從嬰兒本位、婦女本位、父母本位、家庭本位、社會本位及其國家本位的最佳利益或次佳選擇思考;「災民補助丹娜絲」,丹娜絲颱風水患災情嚴重,行政院正研擬災後復原特別條例,然而,如果只是依據2009年〈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八條規定,住家若淹水達50公分以上,中央政府將發放2萬元救助金的話,業已超過16年的該項標準,2009年當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89.07,2025年6月的CPI則已上升至109.19,漲幅超過20%,如此一來,從淹水的高度到補助的金額,皆有與時俱進之必要性調整,更遑論於區區幾萬塊的天然災害救助,又要如何補實家破人傷亡的生命痛楚和家園重建;以及「跨域整合校學士」,根據臺灣師範大學的新生調查報告,顯示約有43%學生對於未來是感到迷惘的,對此,為了協助大學生走出迷惘和實現自我,校方於113學年第2學期啟動所謂的校學士學位制度,據以展開跨域進階學習路徑,從而引導學生建立起個人化的學習路徑和職涯藍圖,顯然,從特定學院的單一科系擴及到不分院系的校學士,考察的重點乃是在於涵蓋自主學習、跨域學習,以及統合學習的學習機制設計,連帶而來的還有涉及到通才教育、探索教育,抑或職涯教育等效能提升的教育機制規劃,藉此直指該項『校學士』所意指一種帶著走的獨立思辨能力,這會是針砭之所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