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0625_120300002267359488_1048696239_o

主題命名:從同情到同理

文字說明: 每天上、下班途中便會經過此路,位在南門市場外圍的走道,一名流浪街友時常或躺、或坐,無論天氣的好壞,來去人數的多寡,他總自然而從容地待在那裡,陪伴他的還有一件棉被和幾個塑膠袋,那角落似乎就是他的家,有時他會沉靜地觀望馬路上的人群,有時若有似無的發笑,無視於他人存在般地處在屬於他的個人世界裡。 我總會抱持同情心看待這樣的街頭行者,內心充斥悲憫,顯露出的難過之情來自於憐惜,他們像是反映出一種對於世間苦難的痛楚,而這樣的痛楚也牽引著我,試著去理解社會上的各種難題,藉此思索這些難題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人生轉折,現在的生活,是否令他感到滿意或沮喪,原本僅有憐憫與同情的感受,已然是逐漸轉成對此遊民人生樣態的諸多想像,試想:流落街頭的成因為何,特殊遭遇、早期經驗抑或是原生家庭造成其貧窮世襲? 記得年節時期,南門市場外熱鬧歡騰,人們歡欣鼓舞地辦理年貨以準備迎接新年,而遊民仍於街頭餐風露宿,在接近冬至時,寒風冷冽,行人包裹著厚重的外衣禦寒,而遊民僅有輕薄外衣忍受刺骨寒風,用餐時光,路上滿是舔嘴咂舌的人們,遊民則是啜飲紙盒裡的冷水果腹,使我去反省日常生活的樣貌,這些基本的生活水準品質,卻是遊民奢求的簡單溫飽,如何將自己擺放到遊民之處境,試想要有多大的能耐才可度日,腦海浮現此景更加感到難過。 最後,其實我們並無不同,皆有生存需求,皆有被愛權力,皆有存在意義,然而貧富差距卻也擴大了我們之間的鴻溝,使我們失去了同理更顯得毫無同情之心,每個人只是不斷地為自己築起高牆,以排拒非我族群的社會邊緣人口,對貧窮現象的反思,道出人性之間的不信任關係和造成社會互助的阻力,以及對於貧窮世代共感的反思能力。 (趙莉萍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