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老憨兒的夕陽
文字說明:
因為自閉症的兒子,進入喜憨兒的世界,早期為了能夠有效協助兒子的成長和發展,按著他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去學習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感覺統合、結構式教學等,直到有一天發覺到,我的學習跟不上兒子成長的速度,我需要搜尋資源、連結資源,與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和社區支持系統等各方面的專業資源,並且充分溝通和運用,以滿足一個多重障礙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所需。
身為身心障礙者或是其家屬,是需要許多社會資源、友善設施和融合機會,台灣社會過去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提升以及資訊的開放,累積許多的資源和因應需求的能力,似乎可以促成台灣成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可喜的是,老弱婦嬬殘已經有所自覺,從單一的弱勢個案,集合成為弱勢團體,或同質性社群,協會、基金會、社團等,如雨後春筍般設立,以為各樣弱勢者的福利和需求發聲、爭取,只是,這些團體好像被打散的拼圖,散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等待一片一片地被找出來,特別是有認同貧病老少殘居民也是社區住民的一份子嗎?社區願接納他們嗎?或是拒絶排斥他們呢?
39年前在台北市信義區要設立第一個多重並重度障礙的兒童生活訓練和啟能中心,受到當地的社區強力的反彈和抗爭,經過基金會積極地與社區居民進行融合活動、利用媒體對社會及社區進行再教育,漸漸地,不僅是台灣社會的普羅大眾可以認同這些有障礙的市民(不論是肢體、心智或罕病等各樣失能所呈現的障礙),也承認他們是社區居民之一。政府也在法律和社會政策上,有明確保障他們的生活權、環境特殊需求權、就醫權、就學權、就業權。或許,現實與大環境也許還有改善的空間,不過,隠藏和封閉在家中,不再是僅剩的唯一選擇,他們可以在社會上自由的走動。
隨著歲月的流逝,兒童和家長一起步入雙老的情況,由老老人或瑞齡老人照顧身心障礙的中老人,於是有以安置身心障礙及其父母長者,來使雙老都能夠順利終老的機構設置出現,但是,許多縣市的住宿型機構,可能因為設置在偏遠地區,遠離都市和住宅區,受到人為的阻礙較少,這間位於南港區,長照2.0政策下的機構,卻是受到當地區居民百般的阻撓、抗議、抹黑,從籌設到收案住宿,就花了兩年的時間,所有募集的資金都花在改善居民抗議的工程上,聽著機構負責人的說明,心中不經感歎老憨兒們的晚景淒涼!
當我看著機構大廳的這幅畫,想起順民老師的一句改寫詩:「夕陽無限好,彩霞紅滿天。」心中升起了無限希望。不論阻攔有多大,還有人在這當中堅持和努力,總會有雨過天睛、彩霞滿天的情境出現的!
(周靜宜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