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從如廁文化看見文明化
拍攝時間:2017.07.09
猶記1992年初剛到美國加州之際,對於公司大樓等公共廁所免費提供可溶性的馬桶坐墊紙張而感到匪夷所思,從此,這也成為家中為客人體貼準備的消耗品之一。
日昨搭乘高鐵的所見所聞,對於近期討論的「什麼樣的紙類可以被丟入馬桶?」以及自2017年7月1日起環保署所執行之「衛生紙丟入馬桶」新政策,更是有感而發,這是否過去對於「請勿將衛生紙丟入馬桶,以免造成阻塞」的策進作為,有種昨非今是的莫名感覺?反觀25年前的美國加州將衛生紙與馬桶坐墊紙張丟入馬桶,已經是一件極為普遍的作為!
兩相的對比寫照,文明化的背後是胥賴於教育充權與習慣養成,尤其是在私密空間下個人的自律行徑,更是一項攸關公民與道德的教育成果展現。
只不過,這樣的政策執行,雖說是一種用以減少垃圾量與空氣清淨的環保作為,但是,環保署在2010年所出版的「衛生紙投入衛生設備對整體環境影響探討計畫成果」報告裡卻也指出:衛生紙同樣會造成化糞池負擔以及增加排碳量,因此,當時沒有推動衛生紙直接丟入馬桶的做法,事隔7年的現在,是否已經全面地考量到相關聯的諸多層面?
首先,廁所建物是否過於老舊,管道是否過於狹隘而不易暢通,過去擔心的阻塞問題,真的已經全然不存在了?
再則,廠商對於衛生紙與面紙的製造成份與用途是否清楚載明,另外,公共廁所有無充足衛生用品的設備,以避免如廁時圖一時和一己之便,而逕自以所攜帶的面紙替代之!
顯然,唯有透過整全多層的配套措施,才能減緩一次到位且強行執行所可能造成的後果傷害,對此,又如何從如廁文化以進一步窺見出自律、紀律與他律的文明化內涵?
(林淑女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