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衛福部報告,2024年臺灣地區自殺人數業已達到4,062人,重返十大死因的行列,此一現象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有其進一步深究自殺現象的結構性意義及其對於全社會衝擊影響的批判性反思。
誠然,就其所公布的2024年十大死因,自殺再次回到第十位,這也是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的自殺人數較2023年增加164人,增幅達4.2%,增幅4.2%,每10萬人口17.4人因自殺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4人,至於,自殺死亡的男女性別占比,男性2,567人(占63.2%)、女性1,495人(占36.8%),年齡分布的0-24歲有293人(占7.21%)、25-44歲有1,244人(占30.63%)、45-64歲有1,405人(占34.59%)、65歲以上有1,120人(占27.57%),即便是欠缺包括交叉、關聯或因果等資料勘查的大數據分析,但是,年輕與中壯年族群的自殺風險,出現顯著上升的嚴峻趨勢,反映出當前社會結構中存在的多重壓力源和支持系統的不足,及其所應該要有的社會性關注。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指陳出來,因齡而異的自殺死亡之歸因事由、事前防制、事發停損及其相關處遇措施,宜有其推動分類分級和分階分段的分殊應對策略。
事實上,自殺現象的上升係與多重因素有關,像是:(一)首先,職場壓力是年輕和中壯年族群自殺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隨其加劇而來的社會性生存競爭,工作壓力及經濟不穩定,使得許多人無法承受積累性負荷,尤其是在疫情過後,經濟復甦緩慢,致使同時要去面臨財務、人際、身心等多重困境;(二)其次,近年來頻繁發生的詐騙案件,也成為影響自殺率的重要因素,多數人遭遇詐騙後,感到人生絕望,甚至選擇輕生,這多少反映出社會支持系統的守護缺失;(三)最後,情感困擾也是年輕族群自殺的主要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面臨到感情挫折、家庭矛盾、人際互動等問題,長久下來對其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深層影響,終至成為壓倒身心負載極限的最後一根稻草。冀此,攸關到課業學習、工作職場、所得安全、詐欺被騙、情感依附、身心疾患、生活適應、存在價值、婚姻關係、家庭功能等可能歸因、自殺方式及其自殺防治策略,均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冀此,針對作為一項整體性社會事實的自殺議題,政府及社會應採取多方面的改善措施,這其中包括:(一)增加心理健康資源的投入,理應大幅提高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的預算經費,並擴大心理諮詢服務的覆蓋範圍,特別是延伸至全年齡層不同世代族群的特殊性需求;(二)加強社會支持系統,建立有效的群體和社區協力網絡,讓遭受經濟困境或情感困擾的人,能夠獲得及時的幫助,藉此提供諸如情感支持、職涯規劃、職業重建、法律諮詢、司法服務、靈性輔導、價值重塑、第三人生、社會處方,以協助擺脫殘生、了生的人生困境;(三)教育宣導也非常重要,全社會應加強對於不同世代的心理素養健康教育,提升對其自身或群體的情理素養培力,從而營造及時求助和專業求助的認知基模。
總之,自殺成功不僅是個體的悲劇,更是全社會責任未盡的一種警醒,理應反思現行的經濟制度、教育體系及家庭結構對於個體的影響,像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是否忽視人們的心理健康?是否過於強調成績表現,而忽略理情教育?是否窄化成功的定義,模糊了對於人生價值的多元認知,導致無法承受失敗主義的自我棄絕?以及家庭支持量能和能量,是否對其成員個體心理健康的守護角色,漸次脆弱或瓦解?就此而言,面對自殺重返十大死因的客觀真實,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數據,應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結構性意義,惟有通過全面的改善對策和批判性反思,才能有效降低自殺率,以促進全社會的健康發展,畢竟,糾結於不同年齡世代的個體動力(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會)、家庭動力(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家庭支持)與系統動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綜合),直指出來該項『世代自殺學』的圖像描繪,當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深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6.17:「自殺重返10大死因…青中壯世代,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以台灣自殺率又重回十大死因,讓人不禁感嘆,是否又是大環境下出現了什麼改變導致人們的心理狀態變得很低靡,那人們自殺原因有分成「年齡」、「男性」、「女性」、「老年」。
細觀自殺通報原因:
(一)兩性皆以「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為主因(男性占 27.73%,女性占 36.16%)。
其次為「家庭成員問題」(男性占 10.65%,女性占 13.39%),再為「感情因素」(男性占 9.59%,女性占 12.87%)。
其後女性以「夫妻問題」及「職場工作壓力」為第 4 及第 5 多,分別占 5.96%及 3.56%,
男性則為「債務」及「慢性化的疾病問題」,分別占 6.12%及 5.69%
但是除此之外,近年來青少年的自殺率也逐年上升原因如下: 男性「學校適應問題」 「家庭成員」,女性「同儕相處」「感情因素」。
歸因事由:
1.以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這些精神疾病,無不是帶給病患們一種折磨讓他們很難再去適應現在的社會。
2.家庭成員的問題,例如:婆媳關係、妯娌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夫妻關係一旦關係惡化往往都是日積月累,最後只要一根稻草就會壓死駱駝。
3.感情因素、夫妻問題:如另外一半對於婚姻不在忠誠、感情變淡進而離婚
4.職場工作壓力:職業婦女必須面臨育兒問題、照顧家庭成員所帶來的職場不友善環境
5.債務:有卡債或是投資時跟銀行大量借貸
6.慢性化疾病:肝癌、肺癌及心血管疾病。
7.學校適應問題、同儕相處:例如環境適應不良或者是同儕之間會互相欺負某一位同學,學校的師長漠視這些問題。
解決方案:
(一)慢性疾病:可以定期做健康檢查、食譜調理、生活作息調理
(二)精神疾病:家人的陪伴、專業的醫師團隊輔助、以及針對重度的精神疾病患者給予(重大傷病卡)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還有社工介入輔導提供病患逐步進入社會,已達到身心靈經社。
(三)家庭成員:俗語說得好,有距離是感情好的一半,可以選擇住在公婆家附近,但是不用住在一起,跟父母定期溝通聊天。
(四)感情因素、夫妻關係:彼此之間可以找尋專業的諮詢師(感情顧問、心理師、婚姻)來諮詢情感問題,找出彼此之間的癥結點在哪,進而去做改善。
或是多充實自我找到可以分散自己注意力的興趣,不要糾結在這個問題。
(五)同儕相處、學校適應:老師可以將人際關係導入在課程,讓同學們學著面臨各式各樣的學生時我們都不要有任何歧視,不定期做親師訪談。
父母則是隨時注意孩子的學習狀況心靈狀況。
(六)職場工作:目前來說政府已經有在重視這塊問題,在於是否可以強化導入在中小企業裡面。讓整個磁場有個友善的環境,減輕職業婦女的困境
總之這些問題牽扯層面很廣大(如何達到身心靈經社),必須是要重新思考及著手。
前陣子在台南有一個新聞事件為,兩個女生在網路上相約於台南某汽車旅館自殺,後來追蹤新聞才得知,原來在facebook上有個社團,是與一群不認識的人,一起相約自殺。近年來,自殺比例增加,政府有推動青壯年心理健康輔導的專案,每個人可以有免費三次的諮商輔導,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三次的諮商是沒有辦法起作用的,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經濟負擔也沈重,越來越多人就診身心科,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這樣的情形優勢來看是大家對於自己心裡的病識感的提升,劣勢看來大家的身心負荷似乎已超過自己所能成載的;身心科能給予藥物的治療,但尚需搭配諮商方能相輔相成,但是諮商一次費用高達2000-2500不等,對於患者來說也是很大的經濟負擔,或許政府可以思考看看,若經身心科醫生評估有需要諮商協助者,是否可以予以補助,或者設立更多諮商相關據點及管道,供民眾可以使用。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每個人都感到被重視和理解。
因著自殺率攀升,政府應鼓勵大家該誠實的面對心理健康和對自殺議題進行討論,不再污名化,並倡導心理健康資源和支持服務。
我們平日生活應多關心朋友或親人,每一次對話,不論多麼短,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具支持和理解的社會。之前也有上過自殺防治的課,看到講師將COVID-19期間的自殺率拿出來探討及比對,發現隨著疫情的流行增加了焦慮與憂鬱,也增加更多的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特別是在感染者身上,但自殺死亡率並未增加。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者生前曾被通報者不到三成。國家自殺防治的意識是全民的事,其策略不只要考慮個人風險因素,也應考慮社會因素,並全方位的協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