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社會工作與美學藝術
文字說明:
乍暖還寒的4月子夜,因工程維修而停止供電的幽暗裡,玄關牆上法國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的名作《拾穗者》(The Gleaners),在窗外月光的投射下格外明晰,無電力的狀態下,正在進行中的一切戛然中斷,頭腦也頓時停擺,然而,心靈卻因寂靜而愈發澄明。一片漆黑中,就著柔和的月亮光暈,下意識拿起手機查詢了米勒與《拾穗》後,心房因意念的共鳴發電而閃起微光。
《拾穗者》為米勒於1857年的創作,畫作中以農場為背景,有3名貧困婦人,正彎腰撿拾富有地主收割後剩餘的麥穗,依據國內著名畫家蔣勳的導覽解說,此畫作意涵為當年代的農民依循舊約聖經「路得記」裡的啟示,必須留下收割時遺落的麥穗讓貧苦之人撿拾以求溫飽,呈現「人為了求生存的意志力…,他們很窮卻成了米勒畫作裡有尊嚴的生命…,為社會中卑微的人樹立了存活的尊嚴」。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說:「藝術是一個人有意識地藉助某種外在符號,把他所親歷的情感傳達給其他人,使他們受到感染並且也經驗到這些情感。」托爾斯泰認為,藝術的呈現是感性的傳達而非理性的表達,傳達的內涵是情感而非情緒,真實(sincerity)則是傳達的動力。我放下手機,再仔細端詳畫作,咀嚼了蔣勳與托爾斯泰跨越時空的見地後,思緒如行雲流水般,順勢自然地將社會工作與大師們的智慧對應連結。
社工人正如繪畫者,在尊重、包容、關懷、傾聽、陪伴、同理的情感傳達之下,以倫理與專業作為人群服務的互動符號,再揉合生命經驗與生活歷練作為媒材,於命運交會的時刻,為受助案主與家戶的生活帶入神來之筆,於其生命轉彎的關鍵處,揮灑型塑出人生的多樣與可能。
您我皆為藝術創作人,無時無刻、經年累月,持續創造自己的人生劇本,更在彼此命運的碰撞磨塑下,重新再生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美學。清晨即將到來,電力恢復後,室內戶外燈火瞬間通明,黑寂多時後的光亮彷彿是一記信號,鼓舞著每一顆正奔跑於苦難隧道裡的人心,也暗示著盡頭的光亮業已逐步趨近。
(張嘉恬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