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心海旅程
文字說明:
少年時期的我,不論是和同學相約看電影或者逛街,晚間十點鐘就是我回到家的極限門禁,然而,自從開始補習以後,時間往往超過十點,我的父親會等待在家附近的麥當勞門口前迎接我,他有時吃著薯條一邊等我,看到我出現就遞過半包薯條讓我吃,然後,他靜靜的騎車載我回家,那時的我看著父親的背影,不論多晚心裡都覺得很有安全感。
八月開始連著夜間的課也修習,下課後拖著疲憊不已的身驅趕往捷運站,匆匆的步履,心中忍不住把工作、學習與家事一股碌地倒入腦海,一思及到未來實習所將要面臨時間與空間限制的重重困難,就像是日本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裏」濤天巨浪吞噬海面上一葉小舟般的驚心動魄,也因為太有畫面,反而意識到是自己在驚嚇自己。
困境是需要時間與耐心來面對的,因此,撫平腦海裡的所有不著邊際,告訴自己需要再多積累扎實的基礎與準備後再去實習,曾經聽聞網絡夥伴裡的私下埋怨,或許是我的是節奏太快而令人有壓力,導致他們的合作意願不高,希望我的步伐再行放慢一點,但是,在實務場域的我,因為案家的脆弱與危機往往可能是在剎那的瞬間,新聞日報每天都會關注有何社會議題是否和自己的個案有關,這種隱藏的焦慮,是無法言喻的,單靠醫療去解決家庭的脆弱性更是不夠的,它需要的是更多有志一同的夥伴。
也正是這樣的反思己身,心中意識到真正問題是在自己,為難的是自己,故而,要給自己調整的空間,這三個月下來,觀察師長在課堂間裡,面對不同特質、性格的學生們,都是態度從容,不慍不火,是為身教,至於,在專業知能的傳授與堅持,則是為一種堅持信念的言教。
故而,一磚一瓦堆疊起的牆,豈是幾次魯莽的衝撞就能改變,而不論誰的步伐快速走在前面,對於夥伴們,或許更是需要老師常說的「陪伴、傾聽、同理心」,在與個案工作之前,要先學習的是與夥伴的陪伴認同。
看著捷運窗外黑漆漆一片,倒映著滿臉倦容的自己,一邊想到今日能順利走出小島,是機構的十多年來培育才有如此的緣份,還有家人的成全才能順利學習。
前進的動力,是伊始於「好奇心」,美國管理學家詹姆.柯林斯曾在書中有一段對「好奇心」的動人形容:「抵達目的地之前,我們不知道會有什麼發現,但是當我們回來的時候,一定會告訴你,我們發現了什麼?」,對照於老師在課堂上所分享的「理論即是燈塔」及「順利登岸需要引水人」;「可行背後是不可行,因此任何事情若是之一,絕對不是唯一」,故而,蘊藏能量、等待風起時以再次啟航。
下了捷運,走過父親曾經等我下課一起回家的麥當勞,相同的情節,都是在學習返家的路上,這也喚起我內心的溫暖回憶,我曾經是這樣被守候長大的,回到家剛好也是十點十分,家的安全感卸下我的疲憊,也稍微減輕心裡的負面情緒囈語,畢竟,即使是抵達了目的地,家仍然還是最後的灣靠。
在一段小小的捷運行程中,又完成了一天的心海旅程,並且期待明天嶄新的學習之旅。
(李怡薇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