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目前約有40萬人需依賴鼻胃管進食,其中多數患者係為失智症及腦中風患者,誠然,鼻胃管的使用雖然有效解決吞嚥困難問題,但也導致患者面臨「象鼻人生」的困境,亦即,在失去自我尊嚴的情況下僅存於生理存活,這種情境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更暴露出醫療體系在照護老年人及長期病患方面的制度性缺陷,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提出長照3.0計畫,自明年(2026年)起將住宿型機構納入鼻胃管移除的計畫範圍,然而,前置作業的實際執行情形,卻是欠缺必要的訓練課程及獎勵措施,致使患者的基本權益能否得到實質保障,都是未定之天般的難以寄盼。
事實上,造成鼻胃管使用人數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許多醫療機構因為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選擇讓患者使用鼻胃管來簡化照護流程以方便有限照護,從而反映醫療體系在資源分配上的結構性問題;(二)全社會對於老年人照護的認知不足:部分安養機構甚至將鼻胃管作為入住機構的基本門檻,部分安養機構甚至於將鼻胃管作為入住條件,藉此強化侵入性醫療介入的常態化及其「象鼻人生」的突兀現象,據以削弱病患的自主性;以及(三)健保給付激勵不足:健保署的給付獎勵點數偏低,對醫療機構端缺乏實質的誘因,並且對象限制過於嚴格,排除許多有潛力可以成功移除的早期患者。
冀此,為了有效改善鼻胃管的使用現況,當有以下幾項的具體建議反思,包括:(一)提升健保給付的獎勵:重新評估健保給付的誘因結構,增加成功移除鼻胃管的獎勵點數,以激勵醫療團隊積極的協力介入;(二)擴大對象範圍:放寬對於鼻胃管留置時間的相關限制,讓有潛力的早期患者也能參與移除計畫,更有必要針對不同疾病類型,設計兼具彈性的評估標準;(三)加強醫療人員的專業訓練:建立系統化訓練課程,提升醫療人員在吞嚥復健及患者心理支持方面的專業能力;(四)增強全社會對於鼻胃管使用的認知:透過社會性宣導以提升大眾對於患者尊嚴及生活品質的重視;以及(五)建立多元化的照護模式:鼓勵醫療機構探索更多非侵入性的餵食方法,藉此降低對於鼻胃管路的結構性依賴。
誠然,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象鼻人生」的現象反映社會大眾對於老年人及其照護的深層次問題,這不僅是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更是對於患者尊嚴的極端漠視,就此而言,醫療人員在面對患者時,應更加注重個體的需求、意願與尊嚴,而非僅仰賴機械化、標準化、步驟化、作業化的醫療程序,使得鼻胃管成為一種便捷但不人道的解決方案,對此,理當通過系統性的制度改革,以提升整體的照護品質,來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夠在尊嚴中生活,畢竟,鼻胃管的使用主要是為了解決吞嚥困難的一種必要之惡手段,但是,長期依賴鼻胃管進食,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營養狀況,甚而降低社交活動及其對於心理健康所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於鼻胃管的使用應該謹慎考量,並尋求更人性化的照護方式,而非是僅從照顧一方的角度出發,逕自於有加以照顧即可的便宜行事,從而忽略了回歸對於患者的全人照顧旨趣,到最後,徒留下來的就只是生理範疇的需求滿足,特別是歹活勝過難以求死的喟然。
總之,為了有效協助患者脫離鼻胃管,健保署早在2022年6月起新增給付,如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針對留置鼻胃管三個月以上者,鼓勵醫療團隊透過訓練吞嚥等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經口進食,每人次獎勵3,000點,但是,成效卻是遠不如預期,2022年6月上路至該年12月僅成功移除98人,2023年232人達標,2024年則有249名患者脫管成功,而今年1至3月也才70人,這也讓「象鼻人生」依舊是不健康壽命的一種重要身體形象表徵,顯然,從方便餵食照顧到尊重長者意願、從醫學中心到居家照護的插管人數、從醫事人員到家屬或照服員、從失智症到其他的疾病類型、從給付獎勵點數到專業訓練課程的配搭措施、從早期患者到中長期病患、從插鼻胃管到預立醫療決定等干擾變數,直指「象鼻人生」背後所意指的侵入性質的生命殘活品質,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所在。
准此,「象鼻人生」顯示出健康壽命與平均餘命之間的巨大落差,雖然科技進步延長了生命,但是,若是生命質量未能同步提升,長期插管當只是用以延續生理存活,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延展,更遑論「象鼻人生」係對於老年人身體自主性的剝奪,也是對其社會性角色的邊緣化,以此觀之,插著鼻胃管的人生,不該只是苟延殘喘的代名詞,而是尊嚴與生命品質的有意義性延續,尤其是「象鼻人生」背後的議題,彰顯照護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倫理選擇,畢竟,活著不單單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是心理、認知、社會、精神、文化層面的完整體驗。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07:「全國40萬人插鼻胃管,獎勵移除成效差…去年僅249人擺脫『象鼻人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