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地區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但是,家庭照顧者所要面臨的經濟重擔和心理壓力,早已成為一項整體性質的社會事實現象,對此,民團組織推出所謂的「帶長輩上班」計畫,旨在於讓家照者通過培訓成為照服員,重返職場並同時可以照顧自己的長輩,此一計畫不僅能夠減輕照顧者的經濟負擔,還能提升其自我價值感,然而,報名者的適應能力和工作意願,仍然是該項計畫的推動挑戰所在,這也使得「帶長輩上班計畫」的社會意義與結構挑戰,是有從長計議之必要。
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調查發現,女性照顧者占61%、男性39%,未滿65歲者占62.6%、80歲以上為7.7%,每人平均照顧約7.8年,每天照顧11.1小時,並且有高達68.2%照顧者沒有就業,這當中又以中壯年族群居多,至於,沒有就業的常見原因是沒有照顧替手或因照顧而離職,這亦突顯因為家人的老化所衍生出來的照顧負荷,業已成為重中之重的一項社會變遷議題,更遑論於2017年的該項調查,演進到如今2025年的近8年時空場景變化,左支右絀且捉襟見肘的『照顧難民』議題現象,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事實上,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早與民團合作推動「互助喘息」計畫,鼓勵被照顧者到日照中心來讓家照者獲得喘息,更期待經過培訓的家屬照服員,也可到日照中心服務或成為家庭托顧員,藉此達到『照顧不離職』的雙贏策略。
至於,今年(2025年)則是主推全臺首創的「帶長輩上班」計畫,希望讓照顧者達到『長輩去日照中心上學,你去上班賺錢』的共好目標,從而減輕照顧者壓力和降低長照悲歌的發生機會,無疑地,從「互助喘息」到「帶長輩上班」等長照行動計畫,其用意乃是在於為超高齡社會裡的各種照顧缺口,找出諸多的可欲、可行和可為策略,畢竟,造成照顧者無法就業的原因多樣,像是缺乏照顧替手或照顧負擔沉重,致使許多照顧者擔心無法穩定就業,進而陷入經濟困境和影響其心理健康,尤其是長期照顧家戶化、女性化、無酬化、孤立化和求助無門化等照顧困境事情,這也讓創傷知情、深井效應、照顧悲歌而來的諸多身心俱疲,映照長照殺人的突兀景象。
職是之故,儘管「帶長輩上班」計畫兼具有審度時勢的創新性,但其推動過程中暴露出多層次的結構性挑戰,比如:(一)首先,此一計畫的成功良窳,還是要依賴於照顧者的適應能力,許多照顧者因為長期照顧而缺乏自信,對於重返職場感到恐懼;(二)其次,無論是「互助喘息」或「帶長輩上班」等照顧計畫,皆須思索在其照顧過程當中,所可能涉及到親屬支持者和專業工作者之間,角色界定與權責分配的界線或兩難情境,尤其是如何跨越親情依附,以讓現場長者的照權不至於受到侵害;(三)再則,該計畫是否能夠穩健運作,取決於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藉此確保該項計畫的可持續性;(四)此外,應建立有效的監測與評估機制,定期檢視計畫的執行情況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特別是從該計畫所延展出來的大數據勘查及其長照圖象描繪;(五)最後,尤為關鍵的是,理應從制度層面入手,進行長照政策的全面改革,以確保照顧者的權益與福利,畢竟,隨其年齡的增長,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變遷,已然需要進行社會性投資的認知教育翻轉,也就是說,老人不再被視為依賴人口的社會邊緣人,而是有價值的社會成員;連帶地,即使長者的照顧問題愈發突出,但是,對於長者的照顧議題,也不僅止於家庭的一部分,更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亟需受到應有的社會性關注,況且長照角色女性吃重一事,背後所涉及到社會不平等和權力結構,也讓該項計畫的推動執行,能否針對照顧的性別階層深化現象,有效推動性別體制的性平訴求。
最後,做對的事之戰略及其如何把事做對之戰術,彼此之間的貫通或斷鏈,當有其回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辨、議論,這是因為:
(一)首先,包括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個人動力,各自所涉及到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會等發展面向,深邃、複雜的程度,超乎想像之中;
(二)其次,上述的權變措施,顯然是側重於個體的人治自為範疇,欠缺結構性調控的制度變革,像是長照保險化、長照夥伴化、長照人權化甚或是最為羸弱缺乏的長照知能素養化,這也讓對於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移民照顧者、移工照顧者、喘息照顧者、機構照顧者、鄰照顧者、畢業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未成年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零照顧者和男性照顧者等攸關到照顧者的身分角色圖像,一直都是處於『無知之幕』的照顧困境;
(三)至於,扣緊人口發展大環境的變遷事實,理當要更進一步就其從高齡化到少子女化、從失能到失智或雙失、從分類分級到分齡分流,以迄於從個人到家庭、社區或地域,以正視如何有其涵蓋從總體到個體、從巨視到微視、從上而下和由外而內,據以擘劃長照政策綱領和服務整合的藍圖願景,況且針對即將到來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這批法定老人,相與糾結之就養、就醫、就業等第三人生的社會性變革,作為共融照顧社會的臺灣地區又是否已經就緒完備。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01:「帶長輩上班,讓照顧者變照護員,重返職場」)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