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原定本學期9月起,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實施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管理措施,不過,教育部昨天表示,目前尚在蒐集彙整各方意見,在新方案公告前,各校仍可依現行規定辦理。教育團體質疑,教育部一再拖延實施校園手機管理有選票考量,不敢得罪高中生;學生團體則認為,教育部目的在於減緩因溝通不足、倉促實施可能衍生的問題。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草案,採彈性、分階段管理,國中小採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細節須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高中則須邀集教師、家長、學生各方代表開會討論,且至少三分之一學生代表參與會議,共同討論管理機制。草案原本預告9月新學期實施,但有教師及學生擔憂配套不足,容易引發糾紛跟爭議。

面對校園手機管理暫緩,全教產副理事長林碩杰批評,教育部原本規畫今年上半年就要實施,結果一拖再拖,恐是對首投族有太多考量,不敢貿然得罪高中學生,選票重要性優於校園手機管理,因此只要高中生有意見,就會審慎斟酌政策是否推動。

林碩杰質疑,當初教育部稱全世界沒有很多國家或地區實施校園手機管理,實際上是教育部資料蒐集不夠完整,已經有很多國家對於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進行管理,建議教育部針對國中小先實施校園手機管理,實施一段時間後,高中職可以參考管理模式調整,而不是一拖再拖,諷刺教育部要改名為「拖延部」。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不清楚教育部現在卡關在哪裡,希望能盡速規畫好配套公布實施,不要一拖再拖,避免造成學校管理困擾。

學生團體「EdYouth」理事長蔡其曄表示,不認同教團所稱手機管制延後實施屬「政治考量」,單純是教育部兌現6月與學生團體的承諾,增加與學生方溝通才延後上路,目的在於減緩因溝通不足、倉促實施可能衍生的問題。

蔡其曄強調,學生團體訴求與先前一致,包括要求學生代表占三分之一席次、每三年檢討一次政策等,此外,也盼教育部能多與中南部學生商討內容,廣納全台各地學生意見。

教育部指出,草案自公布以來,已陸續收到縣市政府、學校、教師團體、家長、學生代表等多方建議,意見內容涵蓋行動載具保管、學生學習需求、校園安全、違規懲處等配套措施等不同面向,社會討論亦相當踴躍,為求政策周全,持續蒐集、研議。教育部強調,教育現場的政策研議,應以教育專業為核心,並非出於選舉考量。(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