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地區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但是,家庭照顧者所要面臨的經濟重擔和心理壓力,早已成為一項整體性質的社會事實現象,對此,民團組織推出所謂的「帶長輩上班」計畫,旨在於讓家照者通過培訓成為照服員,重返職場並同時可以照顧自己的長輩,此一計畫不僅能夠減輕照顧者的經濟負擔,還能提升其自我價值感,然而,報名者的適應能力和工作意願,仍然是該項計畫的推動挑戰所在,這也使得「帶長輩上班計畫」的社會意義與結構挑戰,是有從長計議之必要。
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調查發現,女性照顧者占61%、男性39%,未滿65歲者占62.6%、80歲以上為7.7%,每人平均照顧約7.8年,每天照顧11.1小時,並且有高達68.2%照顧者沒有就業,這當中又以中壯年族群居多,至於,沒有就業的常見原因是沒有照顧替手或因照顧而離職,這亦突顯因為家人的老化所衍生出來的照顧負荷,業已成為重中之重的一項社會變遷議題,更遑論於2017年的該項調查,演進到如今2025年的近8年時空場景變化,左支右絀且捉襟見肘的『照顧難民』議題現象,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事實上,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早與民團合作推動「互助喘息」計畫,鼓勵被照顧者到日照中心來讓家照者獲得喘息,更期待經過培訓的家屬照服員,也可到日照中心服務或成為家庭托顧員,藉此達到『照顧不離職』的雙贏策略。
至於,今年(2025年)則是主推全臺首創的「帶長輩上班」計畫,希望讓照顧者達到『長輩去日照中心上學,你去上班賺錢』的共好目標,從而減輕照顧者壓力和降低長照悲歌的發生機會,無疑地,從「互助喘息」到「帶長輩上班」等長照行動計畫,其用意乃是在於為超高齡社會裡的各種照顧缺口,找出諸多的可欲、可行和可為策略,畢竟,造成照顧者無法就業的原因多樣,像是缺乏照顧替手或照顧負擔沉重,致使許多照顧者擔心無法穩定就業,進而陷入經濟困境和影響其心理健康,尤其是長期照顧家戶化、女性化、無酬化、孤立化和求助無門化等照顧困境事情,這也讓創傷知情、深井效應、照顧悲歌而來的諸多身心俱疲,映照長照殺人的突兀景象。
職是之故,儘管「帶長輩上班」計畫兼具有審度時勢的創新性,但其推動過程中暴露出多層次的結構性挑戰,比如:(一)首先,此一計畫的成功良窳,還是要依賴於照顧者的適應能力,許多照顧者因為長期照顧而缺乏自信,對於重返職場感到恐懼;(二)其次,無論是「互助喘息」或「帶長輩上班」等照顧計畫,皆須思索在其照顧過程當中,所可能涉及到親屬支持者和專業工作者之間,角色界定與權責分配的界線或兩難情境,尤其是如何跨越親情依附,以讓現場長者的照權不至於受到侵害;(三)再則,該計畫是否能夠穩健運作,取決於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藉此確保該項計畫的可持續性;(四)此外,應建立有效的監測與評估機制,定期檢視計畫的執行情況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特別是從該計畫所延展出來的大數據勘查及其長照圖象描繪;(五)最後,尤為關鍵的是,理應從制度層面入手,進行長照政策的全面改革,以確保照顧者的權益與福利,畢竟,隨其年齡的增長,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變遷,已然需要進行社會性投資的認知教育翻轉,也就是說,老人不再被視為依賴人口的社會邊緣人,而是有價值的社會成員;連帶地,即使長者的照顧問題愈發突出,但是,對於長者的照顧議題,也不僅止於家庭的一部分,更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亟需受到應有的社會性關注,況且長照角色女性吃重一事,背後所涉及到社會不平等和權力結構,也讓該項計畫的推動執行,能否針對照顧的性別階層深化現象,有效推動性別體制的性平訴求。
最後,做對的事之戰略及其如何把事做對之戰術,彼此之間的貫通或斷鏈,當有其回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辨、議論,這是因為:
(一)首先,包括被照顧者和照顧者的個人動力,各自所涉及到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會等發展面向,深邃、複雜的程度,超乎想像之中;
(二)其次,上述的權變措施,顯然是側重於個體的人治自為範疇,欠缺結構性調控的制度變革,像是長照保險化、長照夥伴化、長照人權化甚或是最為羸弱缺乏的長照知能素養化,這也讓對於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移民照顧者、移工照顧者、喘息照顧者、機構照顧者、鄰照顧者、畢業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未成年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零照顧者和男性照顧者等攸關到照顧者的身分角色圖像,一直都是處於『無知之幕』的照顧困境;
(三)至於,扣緊人口發展大環境的變遷事實,理當要更進一步就其從高齡化到少子女化、從失能到失智或雙失、從分類分級到分齡分流,以迄於從個人到家庭、社區或地域,以正視如何有其涵蓋從總體到個體、從巨視到微視、從上而下和由外而內,據以擘劃長照政策綱領和服務整合的藍圖願景,況且針對即將到來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這批法定老人,相與糾結之就養、就醫、就業等第三人生的社會性變革,作為共融照顧社會的臺灣地區又是否已經就緒完備。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01:「帶長輩上班,讓照顧者變照護員,重返職場」)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長照2.0以讓「家照者週休一日」為目標,讓家照者獲得身心調適的機會。若以一年 52 週計算,每年至少需要 52 天喘息服務。依照長照2.0對不同失能等級每年喘息服務補助額度,以及3種主要喘息服務的收費標準計算,每年喘息服務補助額度可支應之喘息天數為:(1)居家喘息11天(中度)~16天(重度);(2)日照喘息26天(中度)~39天(重度);(3)機構喘息14天(中度)~21天(重度)。顯然,目前長照制度提供的喘息服務額度,無法達到讓家照者週休一日的目標。
家總推出「互助喘息」服務,以時間銀行與社區互助的方式補足喘息服務缺口。家照者可以參與互助喘息服務,以值一喘二方式累積喘息日數。如果1位家照者每月抽出1天到喘息中心輪值,1年下來就可獲得24天的喘息日數,可補足每年喘息時數不足的缺口,達到週休一日的目標。互助喘息仍在推動初期,運作方式需要後續磨合與修正,但是互助喘息提供了一條新思路,透過社區互助,達到讓家照者週休一日目標,也讓家照者有機會走出家門,彼此支持,成果值得期待。
家中長輩從照顧者變成照服員心態的轉變及其不易,長輩們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可以在家享清福,最後又要去到案家服務其他長者,心裡的抗拒會大過貢獻創造人生的第二價值來得大。再者,成為照服員需要接受相關的專業訓練,年紀大、記性差,學習中常會因遇到挫折則放棄,其實若是擔心長者無人照顧變成家中的負擔,可以建議長者依退休前的工作或人格優勢來鼓勵家中長者先成為社區中的據點志工,先從陪伴者的角色做起,適應學習照顧人及建立傾聽的能力,從關懷他人出發也能成為據點的小老師幫忙帶課,創造自我的價值感。進一步,加入人生工作的第二春,這樣不緊可以減輕照顧負擔也能讓家中長輩在地老化、健康老化,最後活躍老化!
如文中敘述;衛生福利早與民團合作推動「互助喘息」計畫,鼓勵被照顧者到日照中心來讓家照者獲得喘息,透過輪值的家庭照顧者參與學習與被照顧者間有更多良善的照護觀念。更期待經過培訓的家屬照服員,也可到日照中心服務或成為家庭托顧員。而「帶長輩上班」計畫,希望讓照顧者達到『長輩去日照中心上學,你去上班賺錢』的共好目標,從而減輕照顧者壓力和降低長照悲歌的發生機會。兩者的差異在於參與者的家庭照顧者是否具有合格且適任的照服員資格。無疑地,從「互助喘息」到「帶長輩上班」等長照行動計畫是爲因應現今照顧服務員額不足以及活化日照中心服務的功能。
面對現今日益老化的超高齡化社會,與戰後嬰兒潮退休老化人口驟增。每個人都將面對如何高齡照顧的議題,在如何保有經濟人口生產投入的量能與兼顧照護高齡長者間的思維拉扯,此立意良善且朝向著共融共好之戰略大方向。但其間卻忽略照顧者在現場時如何秉持專業態度一視同仁地照顧著其他被照顧者的疑慮與如何界定被照顧者的服務需求?日間照顧機構合格的人力調度?照服員的服務核銷稽核之認定?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倘若視推動「互助喘息」計畫為推廣正確照護觀念或是居家照護員課程的延伸,除了讓家庭照顧者得以喘息且可以學習或增加正確紓解心裡壓力的管道,減少照顧悲歌的產生。讓日照中心不僅是喘息基地更是教導與學習的推廣起點,讓不用被照顧成為照顧的最終目標。
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後,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早已超越個人層面,而是整體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帶長輩上班」計畫雖具創新,但仍受限於照顧者的心理負擔、職場適應、政策支持與性別不平等等挑戰。若僅靠個體努力,無法真正解決照顧困境,反而可能加深無助感。因此,政府必須從制度改革著手,例如長照保險化、專業人力培育與性平落實,並將老人視為具社會價值的成員。唯有如此,才能兼顧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尊嚴,建立更具永續性的長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