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

主題命名:傳承與賡續的香包文化

拍攝時間:2016.06.08

文字說明:

日昨行經南門市場,遇到只有節日時才會出現的香包攤販,正躊躇究竟是該選擇哪一個才好,老闆娘開口:「如果再不買,以後也買不到了!」好奇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香包都是由鹿港一位年紀超過80歲的老阿嬤雙手親自縫製的,也就是說,每一個香包都是獨一無二的,想來,在快速變遷的今日社會裡,香包已經是從扮演驅邪避災的載體而逐漸被機器商品化,而當載體本身喪失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時,就可能被其它的強勢文創所同化,乃甚至於一舉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

某種程度上,俗民文化展現了一個族群在某特定時空環境的歷史價值,因此,若是消失或是被人所遺忘,就等同於族群的某些文化朝著殆盡發展,當然,有些人會說這是因為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所以,某些技藝注定是要被淘汰的,然而,對我來說,就像纏小腳確實是不應該存在,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可以遺忘纏小腳所曾經走過的這段歷史足跡,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過往的歷史借鏡,才能讓我們避免重蹈覆轍。

過去、現在與未來就如同蜘蛛絲般地連綿不斷和相互牽動影響,傳統文化或是民俗技藝的消失,突顯出來的是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輕心、短視,特別是在速食文化底下,創造出來的會不會是個只是徒具形體,但卻是沒有文化內涵的器具?顯然,文化應當落實以作為一種的日常生活習性,再經由歲月的洗鍊以累積成為應有的文化厚度。

大多數的人,或許有印象,小時候會糾纏父母,以聽著一個接著一個說不完的故事,而那些語言、文字、圖像與神話的背後,正是承載著一個民族豐富深邃的歷史文明,藉此讓我們知道我是誰?我來自何處?進而承載薪火相傳的賡續任務!

可否撥冗時間?停駐在這裡,聽聽這一則老阿嬤的香包文化小故事,或許,親手縫製的香包終會有被機器取代的一天,但是,只要是點點星火尚存,香包文化就有傳承與賡續的可能!

(鄭雅云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