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將在民國109年全面納入勞基法,為彌補人力及照護缺口,衛福部看準整合性的「專責駐院主治醫師照護制度(Hospitalist)」,由一群主治醫師代替住院醫師輪值大夜班,分攤住院醫師照護病人的數量,並讓第一線的診察提高照護效率。衛福部長林奏延更預計以此模式,打造「駐院主治醫師 」新專科。

什麼是Hospitalist?衛福部醫事司科長賴貞蘭表示,Hospitalist最先自美國醫界發展,已推行20餘年,發展之初也是面臨住院醫師工時過長問題,為維持人力與照護品質而創造,並成立新專科。至2014年為止,美駐院主治醫師執業人數已超過四萬名,超過七成醫院施行該整合照護計畫。

衛福部去年7月開始推行Hospitalist計畫,由公務預算支持醫院的主治醫師值班費,全台共計19家醫院參與,包括台北榮總、 三總、亞東、彰基、成大、壢新等醫院。只是,主治醫師的值班費用較高,許多參與計畫的醫院均憂心,當公務預算不足時,Hospitalist也無法再推下去。

賴貞蘭表示,林部長已宣示推動「駐院主治醫師 」新專科,健保署和社保司都會參與新成立的「醫師勞動權益推動小組」,規畫未來由健保代替公務預算,支付主治醫師的值班費用,減輕醫院人事成本,鼓勵更多醫院加入,為「駐院主治醫師 」鋪路。

事實上,在衛福部推行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7年前就將Hospitalist引進台大醫院,成為整合醫學領頭羊,由6名主治醫師組成團隊,輪值第一線大夜班,柯文哲也親自包辦周末大夜班。這些主治醫師一周僅有一節門診,專注病房事務,並以科學排班方式,避免醫師上班工時過長。

台大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宏斌表示,Hospitalist制度是有彈性的,各醫院的運作模式不盡相同,有醫院重視「整合醫學急診後送病房」,有的則重視「夜班主治醫師」或「開刀後病人共同照顧」,不過都是由主治醫師「群」照顧病人,打破一名主治醫師照顧一名病人的形式,「晚上也能見到主治醫師,病人會很安心。」

台北榮總的Hospitalist模式,就是去急診室「撿」病人,減少病人塞在急診等床,這些病人多是內科急症患者,或患有多重疾病,團隊中的主治醫師分別來自腸胃科、感控科、風溼過敏免疫科、腎臟科及腫瘤科。

北榮專責主治醫師病房主任吳義勇表示,因為團隊跨次專科,病人臨時狀況,主治醫師彼此能更快交換意見,不需透過住院醫師轉述,也能減少會診的等待時間,病人及家屬滿意度都很高。(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