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衛福行政的策進作為,背後實有其嚴肅以對之必要。
話說:隨其漸次邁進以成為超高齡社會之林,針對這一群法定年齡所界定的高齡長者族群,相關權責機關總是想方設法思索如何啟動健康自主管理的機制運作,藉此讓可以存活多久的「平均餘命」,得以鑲嵌於適得其老的「健康壽命」,對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包括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以及憂鬱(情緒)等身體功能評估APP,據以推動所謂的『量六力』服務,無疑地,對照於去年(2023年)的醫事機構服務結果,顯示22.7萬名的長者當中,業已發現6項能力裡至少1項以上異常者約6.6萬名,異常率近3成,如此一來,『量六力』的該項服務,自當是有其接軌於數位化、科技化、智能化的迫切、必要性,況且這其中還兼具有一機多人註冊、多元語音評估、健康資訊分類、資源地圖運用、連結直播課程,以及健康資料連結等多重功能,顯然,相迎於「數位社會」而來的數位學習、數位生活及其數位智能,這已然是一項沛然難以抵抗的變遷力量,就此而言,如何有其從可行到不可行、從可為到不可為以及從預期到非預期後果的綜融性思辨,實屬必要。
簡言之,該項再尋常不過之事前、動態、遠距、低端及其無所不在且多功能布建的智能科技,看得到的是從生理面向到心理範疇、從認知能力到視聽感受、從膳食營養到體適應走動而來的全人關懷,但是,進一步深究的話,卻是有其如何達到口實受惠的縫隙之處,遠地不說,該項包括6項身體功能評估的APP平台,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有無APP平台與否的「可近性」,而是進一步地關乎到如何搜尋使用APP平台之「可及性」、如何從長者角度出發以換位思考之「困難性」,以及如何得心應手且完備所需之「滿意性」、「意願性」等等偏向於服務輸送的技術性操作,況且還可能會有涉及到失能、失智之於老化歷程所產生耐心、耐力、耐操與耐煩之於從旁協助的「可致性」;連帶地,要如何得以從長者個人以延展到家照親人的共學、從有意願到有能力的使用情境、從被動消極到主動積極的態度行為、從單方到雙向的互動機制、從介面易讀到資訊識讀、從配套侍讀到資訊解讀、從數位落差到資訊對稱、從沈迷網路到眼覺損傷、從發現異常的及時介入到欠缺後追的拖延多時,以迄於從數位科技到真人陪伴等配套措施,更遑論於還有從直接、顯性到間接、無形等諸多的移動障礙限制。
總之,回歸於以人為本的該項衛福行政作為,宜是要有從APP平台的項目之內,以擴及到其他項目之間所環扣鑲嵌的整體性擘畫布建,畢竟,標舉所謂從溫暖台灣到健康台灣、從樂齡社會到公義社會,以迄於從樂民之樂到憂民之憂的選前訴求和就職演說,更是要就其減法照顧、自立生活、樂齡快活、橘世代、銀光世代、銀髮族、健康老化、第三人生、社會處方、預防醫學等形而下的目標管理事項,以思索具體、可行的策略性規劃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