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1.勞退新制二十年
02.人口變遷臺北城
03.末日預言六千億
04.跨國販嬰褚麗卿
05.二手輔具多亂象
06.推狼醫查詢平台
07.風險感知颱風假
08.象鼻人生除管路
09.追溯兒少性犯罪
10.梅毒疫情青少年
11.救溺殉職消防員
12.人倫悲劇家暴案
13.用藥權益課關稅
14.惜食廚房稅賦重
15.家事移工有補助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七月份的第二周(2025.07.1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勞退新制二十年」、「人口變遷臺北城」、「末日預言六千億」、「跨國販嬰褚麗卿」、「二手輔具多亂象」、「推狼醫查詢平台」、「風險感知颱風假」、「象鼻人生除管路」、「追溯兒少性犯罪」、「梅毒疫情青少年」、「救溺殉職消防員」、「人倫悲劇家暴案」、「用藥權益課關稅」、「惜食廚房稅賦重」以及「家事移工有補助」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勞退新制二十年」,勞退新制上路屆滿20周年,然而,根據勞保局統計,勞保老年年金於去年(2024年)12月總共有187萬900人請領,平均每人月領新台幣19,367元,至於,勞退金部分,選擇一次領的勞工平均領取25萬6979元,選擇月領的勞工,平均每人則是領取僅6,332元,若以平均提繳工資45,000元計算和工作年資30年且不含投資報酬率、工資成長率,新舊勞退領的退休金差異相當大,以新制勞退為例,僅可領到972,000元,舊制卻可領到202萬5000元,顯然,平均每人僅領取6,332元的新制勞退,對於勞工的晚年照顧可說是非常揪心,對此,民團呼籲政府研議將雇主提撥率從現行6%提高至9%,並且逐年提高至15%,主管機關回應要優先鼓勵雇主提高提繳率和勞工多參與自提,然而,不聚焦和沒有共識的對話,退休後的不足所得替代水準和不夠的經濟安全保障,終將成為壓倒高齡族的最後一根稻草,更遑論於目前在臺灣的移工人數已然超過80萬人,這其中納入勞基法保障的產業類移工該達62萬人,卻不適用勞退新制,看似適用於舊制的產業類移工,更因為有12年工作的在臺年限,並且續約與否須取決於雇主,致使出現根本領不到舊制退休金的勞權剝削;「人口變遷臺北城」,根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的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臺北市人口數為245萬3,842人,較上月減少2,562人,年減5.3萬人,減幅達2.11%,此一數字不僅顯示總人口的持續減少,也反映臺北城市發展可能要面臨的各項挑戰,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人口已達57萬9,348人,月增700人,年增1.5萬人,占總人口的23.61%,超過嘉義縣而讓台北市一舉成為全國法定老人比重最高的縣市,連帶地,進一步分析各個行政區域,這其中的萬華區、信義區和大安區的65歲以上人口比例均超過25%,內湖區則是低於20%,這些數據不僅顯示臺北市人口結構的顯著老化,也揭示不同行政區的高齡老化程度差異,換言之,區域發展與老化程度的不均衡樣態,也讓臺北市正面臨到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這對於服務輸送、醫療資源及居住環境等城市治理來說,勢必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與威脅;「末日預言六千億」,令全亞洲為之恐慌的7月5日大海嘯末世預言,即便是沒有成真,但是,集體叢結心理的觀光遊客卻步行徑,卻也讓這一場末世預言造成日本至少超過5,600億日圓(約新台幣1,123億元)的經濟損失,至於,應有的防災意識,早已拋置腦後於等待下一波的從眾性盲思;「跨國販嬰褚麗卿」,發生於1980年代的國際販嬰集團褚麗卿販嬰事件,把臺灣的嬰幼兒販賣到世界各國,時隔近半世紀,有一名當初被賣到澳洲的女嬰〝凡妮莎〞,回到出生地的臺灣,以一圓找到親生母親的初心初願,這也是〝凡妮莎〞第二度的尋親之旅,只不過,從跨國販嬰到最佳利益、從一般嬰兒到特殊幼兒、從私相收受到出收養服務、從領養家庭到退養切割,以迄於從出養的歸因事由到收養的創傷知情而來的錯綜複雜情節、情境和情愫,以此觀之,褚麗卿事件告訴我們一個殘酷但又耐人尋味的道理,那就是說,嬰兒不是商品,但是,在某些人的眼中,他們卻成了最『有價值』的交易品,在這場悲劇中,我們看到的是制度漏洞、家庭失能以及人性冷漠的交織,如果說凡妮莎用45年尋回自己的根,那我們又需要花多少年才能修復這個破碎的社會?如此一來,凡妮莎的尋母之旅,既是對於個人身份的尋根追索,也是對於社會責任的呼喊,需要的也不僅是法律上的修補,更是觀念上的重塑,來讓每個生命都能夠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二手輔具多亂象」,衛福部修訂長照給支付規定,自明年(2026年)的7月1日起包括移位、移動、沐浴排泄、居家照顧床、安全看視等智慧輔具,將採全租賃制,也就是說,價格依市場機制由廠商定價,至於,價格、規格與功能則是需先報備地方政府備查後進行補助,藉此活絡輔具市場並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只不過,對照於補助的項目或額度,難以滿足使用者的迫切性需求,這也讓二手輔具或電商平台的另類手法,到處竄流並成為當前輔具發展的亂象困境,遠地不說,每年約有10萬件二手輔具在市場流通,並且存在於臉書社團、買賣平台等,不僅沒有安全標章、標示淘汰年限,更未要求強制檢修,如此一來,一方面購買的消費者恐陷入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欠缺把關機制,恐派也會壓垮合理的租賃市場,讓租賃制度無法獲致健全發展,畢竟,這當中糾結有深邃、複雜的命題意旨,像是從醫材許可證之國內輔具到平台銷售之境外輔具的分流通路、從只限定購買補助到放寬至租賃補助的雨露均霑、從限縮於特定項目到擴及全品項的租賃補助、從民間之供需媒合到官方之專業協助的控管機制、從互通有無之禮物關係到銀貨兩訖之買賣行為的遊戲規則、從官方之輔具中心到民間之仲介媒合的不同管道、從贈與輔具到二手輔具的殊異屬性、從有得用到安全使用的輔具品管,以迄於從補助項目額度的官方權控關係到社會性對話的資訊對稱,直指包括一手、二手輔具的運作亂象,恐有危及到使用者權益保障的基本提問。

其次,「推狼醫查詢平台」,近幾年臺大醫院的狼醫事件頻傳,這除了重創醫院聲譽外,事發至今,衛福部所承諾的狼醫查詢平台,仍舊毫無下文,而被挨轟官官相護的蓄意拖延,顯然,看得到的是平台建置還在尋找依法行政辦理的法源依據,因此,目前暫時的應對方法乃是與各地社會局、衛生局積極建立溝通管道,藉此給出指引參考等官方說詞,但是,可能引爆出來的則是全社會對於醫療安全與醫療倫理產生動搖的發展性危機,這是因為,建立一個公開透明且符合法治精神的醫事人員查詢平台,本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應有作為,這不僅攸關到病人的知情權,更是用以維護整體醫療專業信任的關鍵基礎所在,況且目前早已有醫師懲戒、評鑑與行政處分等基本資料,若能進一步整合現行資料庫,在不違反個資與正當法律程序的運作原則下,當可提供一定程度的查詢資訊,以此觀之,遑論於任由少數人違背醫德,並且採行以拖待變的苟延心態,這恐將踩踏民眾對於醫療專業的社會性信任,當屬不智且失職,連帶地,針對相繼出現的狼醫事件,更有其貫穿於教育、評鑑、管理與執業過程之於作為核心價值的醫療倫理,又何以失守或棄守的通盤性檢討、反思,顯然,白色巨塔的諸多情事,已然因為少數醫師的『個體』、僵化失靈的『狼醫查詢制度』和神聖不可侵犯的『醫療大環境』等環扣的壓迫性結構,而讓整體醫療體系的信任資本,正漸次被侵蝕到可能的社會性崩盤;「風險感知颱風假」,颱風的來襲不僅是一項自然現象,更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催化劑,隨著丹娜絲颱風的逼近,臺中市政府宣布放颱風假,民眾紛紛進行食材的搶購,這樣的集體行為不僅是對即將來臨的風雨的直接反應,也是對於生活需求的一種本能反應,更著實反映颱風假往往被視為是休閒放假一天的情緒安撫,而非是讓颱風天成為全民和全社會用以提升防災能力和理性應對的轉化契機,誠然,颱風放假與否所牽動的是脆弱人性誘因、科學預報準確性、地方政府的決策能力、民眾的預期心理反應,以及天災人禍的不可測和公共安全的防範效果,這也讓颱風天的放假決策,就不僅止於單一因素,而是糾結複雜的多方考量,連帶地,颱風假也不只是對於自然災害的應對,更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體現,特別是當颱風來臨之際,民眾的恐慌情緒和不確定性的焦慮,驅使人們有著寧願儘早準備和設想可能放假的“風險感知”,以至於對颱風所可能出現風強、雨大、土石流的複合性災變,掉以輕心的欠缺預防性防禦處治,總之,颱風的入境、侵襲,早已是您、我生活世界裡的一項通過性儀式,但是,針對颱風放假與否所糾結的愛憎兩難情愫,多少指陳出來我們還是漠視包括颱風、酷暑、低溫等自然災害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脆弱性和心理應對不足性,渾然不知身處於當前環境變遷的極端氣候,已然不再只是不出門便可不受到強風、暴雨及次生災害如土石流、淹水等家園破損的安全威脅,據以思索如何超越「放假即安全」的迷思,藉此建構更兼具主動韌性的社會防災機制;「象鼻人生除管路」,來自於衛福部統計,全國約40萬人必須仰賴鼻胃管進食,主要多為失智症、腦中風等患者,長長的鼻胃管輅顯露在外,過著沒有尊嚴的象鼻人生,對此,衛福部的長照3.0計畫將住宿型機構列入鼻胃管移除計畫範圍,但是,遲至迄今仍然未見訓練課程、補助及獎勵等配套措施,實有忽視患者的基本權益之虞,事實上,為了有效協助患者脫離鼻胃管,健保署早在2022年6月起新增給付,如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針對留置鼻胃管三個月以上者,鼓勵醫療團隊透過訓練吞嚥等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經口進食,每人次獎勵3,000點,但是,成效卻是遠不如預期,2022年6月上路至該年12月僅成功移除98人,2023年232人達標,2024年則有249名患者脫管成功,而今年(2025年)1至3月也才70人,以此觀之,包括健保給付獎勵點數偏低毫無誘因、對象限定鼻胃管留置三個月以上者致使排除有潛力成功移除的早期患者,以及僅限定耳鼻喉科、復健科等科別的歸因條件,也讓象鼻人生依舊是不健康壽命的一種重要身體形象,顯然,從方便餵食照顧到尊重長者意願、從醫學中心到居家照護的插管人數、從醫事人員到家屬或照服員、從失智症到其他的疾病類型、從給付獎勵點數到專業訓練課程的配搭措施、從早期患者到中長期病患、從插鼻胃管到預立醫療決定等干擾變數,直指『象鼻人生』背後所意指的不健康壽命的生命殘活品質,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所在;「追溯兒少性犯罪」,根據澳洲全國兒少性侵調查報告,在兒少時期遭受性侵的被害人,平均24年才首次說出己身的受害經歷,對此,相應於近年來臺灣將狼爪伸向兒少的諸多性犯罪事件,立法院法制局指出,被害人可能面臨追訴權已過時效而消滅,因此,建議應借鏡歐盟,排除兒少性犯罪的追訴時效,顯然,如何針對兒少身心狀況的可能異樣,進行察言觀色並有相應的停損防治措施,以及規劃觀念充權的事前防制對策,畢竟,性犯罪的被害人通常是隱諱不想再去提及,唯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願意揭露此一童年逆境且彷如深井效應般的創傷知情;以及「梅毒疫情青少年」,來自於疾管署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國內愛滋病毒感染、淋病疫情雖均持續下降,但是,梅毒疫情仍然上下波動,這其中又以13-24歲青少年梅毒通報數已經連續4年上升,2024年相較2023年上升19%,今年上半年較2024年同期也上升13%,13-24歲成為近年來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這也讓主管機關疾管署啟動24歲以下年輕族群的免費梅毒快篩服務,以及提供一對一且個人化的匿名諮詢服務,顯然,從隨興到安全的性行為以及從保護自身到伴侶健康而來的集體性社會事實,恐不能小覷漠視之,畢竟,青少年群體的梅毒感染率上升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與性行為早齡化、不安全性行為、性教育不足,以及性病通報系統效率不彰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就此而言,遏止青少年梅毒疫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必須要超越個人層面的干預措施,從文化結構層面入手,解構禁忌氛圍並建構更健康、更開放的人文社會環境,據以實現公共衛生的真正進步。

最後,「救溺殉職消防員」,新北市4名消防員及1名義消接獲通報至新北市新店區的廣興橋下搜救玩立漿的溺水男子,但是,因為搜救艇翻覆,導致兩名消防員值勤殉職,姑且不去論及是否有擅闖禁止水域舉措,但是,危險場域的私人行徑,就其滿足個別性需要之際,是否與維護公共安全的界線產生模糊或觸踏界線,以至於,讓公務人員成了奉獻後犧牲的原罪,事實上,諸如此類的悲劇憾事,早已歷歷在目於像是冒險登山和海邊戲水之類的諸多危險舉措,這也讓權利行使及其問責義務之間,如何得以提升應有且對等的內在性權責關係,這其中更是需要以此事件為鑑,重新審視公共安全政策,並促進整體社會意識的有效提升,藉以避免無辜生命遭受到不必要的折損;「人倫悲劇家暴案」,發生於新北市土城區46歲謝姓家暴男疑似不滿違反保護令遭逮,交保之後製造假車禍並持刀當場狠殺妻子與小姨,震驚全社會,雖然當庭羈押禁見,但是,死者家屬怒控法官處置有問題,先把謝男放出去,導致對方有時間準備殺人,進而讓2條人命喪生,其年幼子女甚至於有害死媽媽阿姨的自我譴責,顯然,從冰凍三尺到直球對決的家暴情事、從初期的言語衝突到中期的肢體暴力再到最終的極端行為之家暴演進歷程、從求全尾曲到對簿公堂的家暴檯面透明化、從申請保護令到配套措施的敵暗我明態勢、從加害者到互為相對的臨場應變技巧、從自我保護到停損設置的家暴防治原則、從親密關係暴力到兒少目睹的多元處遇機制、從人身安全到身心靈戕害的家暴症候群或後遺症,以迄於從家防中心到網絡成員協力的共案機制,直指出來攸關到人、事、時、地、物的諸多家暴議題,背後所實有的歷程、轉折、積累、深邃、多重和複雜,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棘手,更遑論於惱羞成怒的當街砍人行徑,早就成為不定期的媒體頭條新聞報導,這也讓『家庭—暴力—家暴—家暴防治—家庭暴力防治法』的關懷意旨,有其進行通盤性檢視、檢討之必要;「用藥權益課關稅」,美國川普政府揚言,很快就會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稅,稅率甚至於可能高達200%,雖然不會立即生效,並且會先給予業者1年至1年半時間緩衝期,但是,由於臺灣很多癌症、罕病藥物都是從美國進口,依賴性高,一旦確定調整關稅和改變藥品供應鏈,勢必會提高藥價而影響到社會弱勢族群用藥權益的保障課題,畢竟,臺灣有6成藥品係自國外進口,尤其是高價的抗癌藥、罕病藥物、創新生物製劑,都是依賴歐美進口,一旦美國對進口藥品關稅提高,其所墊高的成本勢必會直接反映在售價上,即使是有健保支付部分費用,但是,民眾自費比例將大幅增加,進而讓患者的就醫和選擇意願受阻,顯然,對賭於關稅政治,致使弱勢族群的生命權益保障,蒙上諸多難以掌控的健康維護陰影;「惜食廚房稅賦重」,租用板橋一處臺北市政府所有市有地為中央廚房的惜食廚房,每天製作便當給獨居老人及弱勢族群,粗估每年提供12萬個便當,但是,每年房屋稅、地價稅均由該協會負擔,造成龐大的營運壓力,對此,新北市財政局召開協調會,邀集北市、新北市社會局、惜食台灣行動協會,共同討論如何透過異地免稅、契約彈性調整等方式,以協助降低負擔,顯然,認肯惜食廚房奉獻付出及其進行權變解套的同時,更有其必要針對〈政府採購法〉之於營利單位以及非營利組織各自所關涉到本質、性質和體質之異同處,進行通盤性檢討、議論;以及「家事移工有補助」,勞動部於2022年宣布家事移工月薪調薪至新台幣2萬元,同時,為了避免移工調薪造成負擔而提供補貼措施,若是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且符合免繳納就業安定費的經濟弱勢雇主,像是社會救助法規定的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領取生活補助費,或依老人福利法領取中低收入生活津貼者等,每月將補助3,000元,顯然,從家事移工到產業移工、從費用補助到配套措施、從同工不同酬到合理條件待遇、從外籍看護到勞動人權,以迄於從階級社會到移工社會,當代臺灣地區的階層深化情事,當只會不斷加惡於更難以復歸的公正社會境界。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