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開辦已屆滿六年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雖然,請領津貼的人數有出現逐年攀升的現象,但是,男性奶爸願意請假留在家照顧小孩的比率,卻是始終跨不出兩成比率的這條紅線,乃甚至於出現近年所占比率還比開辦初期為低的弔詭現象。
基本上,對於該項的經驗事實,還是要有進一步深究的必要,這是因為:僅就奶媽與奶爸的請領比例落差,以反推男女之間的公私領域平等情形,這多少還是有它值得廓清之處,特別是嫁接在綜融性質的整體考察,那麼,要如何從女男、家庭到社會的不同觀照介面,藉此思索一種讓「育兒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藍圖和服務體系,是否建制成形?就此而言,相與衍生出來的思考議題包括有:相較於新生嬰幼兒總人數的生育事實,那麼,申請留職育嬰的比率,是否吻合福利國家所應該要有的文明化標準?連帶地,關乎到留職育嬰的意願問題、能力問題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又有無相與對應的解套和配套?再者,扣緊母親假的奶媽與父親假的奶爸,這兩者間育嬰津貼的請領差異,宜有進行生態環境探究的必要,畢竟,糾結在性別變項的背後,還有諸如不同職業類別的差異情形抑或是所得維持的差異情形及其職場就業保障差異情形的通盤性考量?!
對此,關乎到育嬰停留奶爸比率過低的客觀事實,是有必要去探究背後社會力(social force)所招致的各種衝擊影響,就此而言,工作職場裡的玻璃天花板效應,是否依舊還是女性隱形翅膀向上提升的關鍵阻力,以至於讓生育或養育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至於,回歸到以家庭為重、為要和為先的照顧政策,那麼,包括產檢假、產假、陪產假、媽媽假、爸爸假抑或是親子照顧假,究竟是彈性伸縮的『得』還是強制規範的『應』,特別是要如何之於奶媽所要有的積極性差別待遇以及之於奶爸觀念充權的親職父母效能訓練?連帶地,除卻育嬰留職的停薪津貼外,鑲箝於福利津貼制度之外的福利服務措施或社會保險措施,又有無進一步地串聯以成為一項整全多層的照顧體系?也就是說,相關策進作為的改善措施,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父親或母親的任何一造以停薪留守在家裡,而是一套統整像是所得維持、經濟安全、效能訓練、托育服務、親職喘息以及寬減稅額,是否得以協助新生世代願婚、樂生、能養以及主動陪伴孩子的成長蛻變!?
總之,奶媽與奶爸相互之間的人數消長情形,其所映照的救不單單只是個人的職涯抉擇,而是該種因為新生命降臨而來的家庭生命際遇,要如何不會因此而更為陷於社會性孤立的身心窘境,就此而言,育嬰留停的政策思維,也就不應該限縮在父或母之「人」的面向上,而是更為深邃的「家事」面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