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即將於今年(2025年)9月9日正式掛牌成立的運動部,確定邀請兩屆奧運羽球金牌選手李洋入閣,並出任運動部的首任部長,此一由體育人出任主管體育事務的最高行政職位,自然是引發廣泛的討論與爭議。

對此,民間自媒體設計『李洋步入政壇,對於體育人當部長你怎麼看?』的提問和選項,進行線上的民意調查,截止至8月29日上午8點為止,已經有超過4萬6千名網友參與投票,姑且先不去論斷該項的線上調查,尚欠缺包括母體屬性、問卷設計、專家效度、抽樣方法、統計研究等符合科學性數據的分析標準,但仍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此一運動員轉型及其人事任命的複雜情感和多元期待,這其中:有36.32%的網友選擇『風險偏大:政治小白可能在政治叢林中受挫』,有26.84%的網友認為『非常樂見:具體實務經驗,更能理解與推動改革』,另有26.72%的網友表示『略微擔憂:運動專業足夠,但行政能力待查驗』,以及另有8.09%的網友則是認為『成敗取決於團隊,而非個人』,顯然,有超過6成係持以保留或擔憂的民意反映,遠大於多些樂觀期待的正向思維,也就是說,該項的人事任命,出現兩極的背離看法,支持者認為,運動員出身的人選,能以第一手經驗洞察基層問題,並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改善方案,此外,其年輕化特質可能帶來創新思維和改革動力,為政策制定注入新活力,相形之下,反對的聲音,突顯劣勢也是同樣不容忽視的,像是缺乏行政管理經驗,可能會導致政策執行上的困難,尤其是政治叢林中的複雜性,足以削弱政策推動的執行效能,從而顯露政治體制對於非典型人選的包容度及其背後思維的運作邏輯。

職是之故,針對體育人出任體育部長的可能運作限制,應考慮以下的改善對策:(一)加強行政培訓:為新任部長提供必要的行政管理培訓,幫助其適應政治環境;(二)建立專業顧問團隊:組建包括政務官、常務文官和體育專家的顧問團隊,以協助在其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提供專業意見;(三)強化跨部會協作:促進運動部與其他部會的協力合作,以確保政策的全面性和實效性。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來的是,討論體育人出任部長的優劣時,必須體認到,部長的人選,不僅只是個人能力的問題,更是制度與環境的挑戰,就此而言,任命體育健將出任部長,固然是象徵對於體育界的重視,但也反映出對於運動員轉型的懷疑,特別是如何平衡運動專業與行政管理需求,畢竟,該項的人事任命,亦可能引發既有體育行政體系的權力動態改變,進而影響到政策推動的穩定性。

顯然,拔擢體育人出任體育部長的衍生性命題思考,包括有:從夠格到適任、從決策到管理、從做對的事到把事做對、從適材適用到彼得原理、從專業知能到危機抗壓、從政務官到文官體系,以迄於從菁英出線到社會性對話,直指該項體育人出任部長的拔擢舉措施,就不單單只是侷限於成名立萬的人治思維,而是有其如何得以建立起制度為導向的政策執行機制?對此,針對未來的體育藍圖擘劃,新任的運動部長提出包括全民運動真正落實、整合資源強化競技發展、推動國際賽事與交流、促進運動產業成長、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以及投入兒童、青少年與基層培育等6項願景重點,顯然,部長高度視野的決戰千里,已經超乎單純球場競技的個人表現,如此一來,包括安內攘外、戰略戰術、特定普及,以迄於成立體育部的宗旨精神,均有超乎部長人選的多層面思考。

總之,在討論體育人出任運動部長的優劣時,需明確定義「體育人」、「社會歷練」、「行政能力」和「政策執行」等概念,以進行深入分析,就此而言,任命體育人出任運動部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該名年輕部長,如何平衡運動專業與行政管理的分殊需求,以及如何有效應對全社會對於全民體育的期待和挑戰,以此觀之,體育人出任運動長,就不僅僅只是象徵意義、洞察能力和改革動力,更是個人能力、制度設計和社會支持成熟度的一項試金石。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LINETODAY,2025.08.29:「李洋出任運動部部長!掀起網友熱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