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臺灣的政治環境中,性別平等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近日執政的民進黨立委王義川於政論節目中以嘲諷的方式,評論臺中市長盧秀燕的外貌及化妝品價格,引發廣泛的議論,雖然,民進黨性平部隨即表示譴責,強調『我們不要厭女的台派』,指出外貌羞辱的言論舉止,不應該成為政治攻防的武器工具,並強調這種外貌羞辱的言論,乃是對於女性的不尊重,連帶而來的是該項的言行,突顯男性對於女性外貌的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女性在維持形象上,所需付出的努力與成本,這不僅是對於個體女性的人身攻擊,更是對於整體性別平等的挑戰,換言之,性別平等的信念,應該是要超越藍綠政黨的界限,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毋庸置疑的是,該起事件不僅揭示政治言論中潛藏的性別歧視,也引發對於如何改善這種現象的深入思考,特別是關於公共性(publicness)及其女性公共領域角色的深層思考。

誠然,王義川立委對盧秀燕市長外貌的厭女評論,背後實則引發性別歧視在政治語境中,究竟是如何被內化進而成為某種的女性認知基模,藉此產生所謂『厭女台派』的情緒發酵,如此一來,關注的針砭之處,不單單只是侷限於立委個人言行的譴責,而是政治言論的規範及其性別教育的推廣,還可以有那些更為文明化的昇華內涵?畢竟,此一事件的癥結根源,乃是在於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與我執偏見,尤其是在政治領域中,女性政治人物常常面臨到外貌與形象的道德性評價,以此觀之,王義川的言論舉止,不僅是對盧秀燕的個人攻擊,更是反映對於女性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低估與貶低,從而削弱女性應該要有的政治影響力,甚而讓全社會對於性別平等的追求或昇華,更顯艱辛、困難。

冀此,這種對於女性外貌羞辱的言行,投射出來的會是某種根深蒂固的父權主義思維,為了改善這樣的性別偏見迷亂現象,當有其對應的策進作為,像是:(一)首先,需要在政治領域內建立更為健全的性別平等機制,各個政黨應該制定明確的內部規範,禁止在政治言談的論述過程,使用性別歧視的語言或舉止,此一從政黨己身出發的一把量尺,當有其不容踩踏和絕不退讓的標準底線,以樹立性別平等的政治文化;(二)其次,應加強對政治人物的性別意識教育,幫助政治工作者理解性平的重要性和敏覺性,強調公開場合係以專業的角度評價對手,而非以外貌或性別為其攻擊標的;(三)再則,媒體應避免放大或助長厭女言論,藉此改變對於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重新定義女性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扮演;(四)最後,全民應該加強對於性平的社會性認知宣導,提升大眾對於性別言論的感受度和批判能力,透過社會性參與以促進對於性平的討論關注,來讓性平議題成為一項公民共識,畢竟,性別刻板印象經常被默許,乃甚至於被強化,使得個人難以形成尊重多元性別的人權價值觀。

職是之故,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改善性別歧視的言論,並不僅止於是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責任或修養,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畢竟,性別歧視的存在,著實與潛藏的權力結構和權控關係息息相關,只有當全社會對於權力的性別分配,進行根本性的反思改變,才能有實現真正性平的可期和可行;除此之外,從性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對於女性的外貌評價不僅是個人行為,理應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如何透過教育與文化的改變,來重新塑造大眾對於女性形象的社會性認知,尤其是要有與時俱進的文明化內涵。

總而言之,王義川事件不僅是一個個案,更是反映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要改善這樣的結構性問題,自當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從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推動和落實性平的理念精神,就此而言,相與因應的社會性觀感發酵作用,已然不僅止於從政黨之間蔓延到性別之分,畢竟,關乎到性別平權的議題拉扯,早已從公領域加惡到私人範疇、從政治工作延伸到容貌儀表、從口條話術追索到微歧視認知基模,以迄於從脫口而出到權控罷凌的一以貫之,此一父權思維的男性主義心態,這才是當代臺灣社會致力於追求性平文明化的最大橫逆和挑戰,特別是關於女性的公共性、公共領域、公共參與、公共身影和公共自我等相關提問,如此一來,臺灣社會又該如何看待攸關到厭女言行的公共議題現象,實有其相應於生理性別而來之全性別化、去性別化、無性別化及其超越性別化的基進思辨。

誠然,公共領域中的言論自由,仍需以尊重他人為前提,言論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肆意貶低他人,而是應該要建基於理性討論和建設性的交流,就此而言,從政治到教育、從法律到文化,各方面皆需共同推動超越性別的人權教育,據以消除厭女言行及其背後的父權思維。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8.07:「王義川酸盧秀燕惹毛自家人,民進黨性平部:不要厭女台派」)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