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公布依「232條款」對半導體調查的結果及最終關稅措施,金管會嚴陣以待。據證交所和櫃買調查,2024年上市櫃公司直接或間接銷售到美國的營收達7.71兆元,占總營收17.3%,若課徵高關稅,最高恐重擊近兩成營收量能,衝擊不容小覷。

進一步觀察,上市公司銷美營收達7.6兆元、上櫃公司則為1,147億元,反映大型企業將首當其衝。以產業別來看,衝擊最劇的是出口導向的電子產業與其供應鏈上下游,被市場視為此波關稅風暴的「慘業」。

據統計顯示,對美銷售比重較高的前五大上市櫃產業是:電腦及周邊設備、半導體、其他電子、電子零組件及通信網路業,合計351家,銷美總營收7.29兆元,占比約16%。

其中前三大上市企業(電腦周邊、半導體、其他電子)銷美金額均逾2兆元,為首波衝擊核心。上櫃企業中,半導體與電腦周邊設備業者銷美營收分別達260億元與194億元,儘管規模相對較小,仍難逃波及。

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指出,各公司都已採取相關因應措施,包括調整生產基地、供應鏈重組、調整海外布局,或跟客戶調整售價等因應措施。

不過,一位金融業高層坦言,此次「232條款」關鍵不僅在稅率,更在課稅範圍與認定原則。

若美方採「原產地課稅」作法,即使台灣晶片經第三地組裝出口美國,也可能被追溯課稅。例如,一台筆電雖由東南亞市場出口至美國,只要核心晶片產地為台灣,仍難逃加徵稅負。

這也意味著,關稅影響恐不再侷限於晶片製造端,而將一路延伸至筆電、手機等終端應用市場,重創整條消費性電子供應鏈,成為下半年景氣轉折的重大變數。

黃厚銘強調,目前「232條款」尚未公布最終版本,實際影響仍須待細節揭露後才能具體評估。

金管會也已要求證交所、櫃買中心密切掌握動態,並提醒企業若評估關稅將對財務或業務造成重大影響,應依規定即時揭露訊息,維護市場透明度與投資人權益。(時事新聞來源:經濟日報,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