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職身心調適假於去年八月上路,不過根據學生團體EdYouth調查,發現僅百分之九點七的受訪學生請過身心調適假,限制請假天數、家長同意門檻以及教師同儕的態度,是學生申請的主要障礙。
教育部規定高中職學生,自一一三學年度起,每學期均有三天的身心調適假可供申請,每次請假應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並應出具家長或實際照顧者同意證明。定期學業成績評量及學期補考期間,不適用身心調適假。
不過根據學生團體調查,發現政策上路前,逾五成高中職學生表達願意使用心理健康假,然而實際真的申請者,卻不到一成。
至於是否在請身心調適假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或阻礙?有學生指出,請假需要家長同意會讓人卻步,若學生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家長,怎麼請假?也有學生家長認為「有病」的人才會請,擔心孩子留下請心理假的紀錄很丟臉。
調查報告更指出,有學生請身心假時,被校安人員先入為主認為「只是想請假」,還有老師會因請假而「酸人」。另有名學生都擔心請身心假就會被約談、去輔導室諮商。有學生直言「在限度內請假不應該被特別關心,我只是累了,不是放棄了」。
立委陳培瑜表示,學生最大的困境,就是在與家長、同儕、老師求救時,對方不一定能理解心理假的意義,因此要持續和社會溝通,倡導心理假的合理性。
對此,國教署高中組副組長陳婉琪表示,目前正在搜集意見,了解各校實施情況,等到暑假彙整完資料,會再做政策上的檢討。(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8.06)
教育部推行「身心調適假」,是為了讓學生在壓力過大時有機會適時休息與自我照顧, 但學生、學校和家長,對於身心調適假是什麼?可能都不太清楚,甚至誤解的情況下,造成實際的申請者不到一成.
如何讓政府政策的美意落實,可以在
制度層面:簡化流程與保障隱私,如
一、 免附醫生證明,只需書面或線上申請。
二、 可以選擇不通報家長,讓學生有自主決定的能力
三、 制置電子化請假平台
學校文化:打造支持性環境
一、 師資訓練:讓導師了解調適假的本意與輔導技巧,避免質疑學生
二、 例行性宣導:學校要定期在朝會或班會上強調「合理請假是負責任的表現」
家庭層面:親職教育與支持
辦理家長說明會:解釋制度與心理健康的重要,導正「請假是懶惰同義詞」的觀念
要讓調適假真正成為學生的喘息空間的安排,需要家長和整個教育生態系統「從信任學生開始」,讓他們明白:
「你可以休息,因為你是值得被好好照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