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尋常之2022年第40週的內政統計通報一事,背後卻是有其回應於台灣房屋之於老、舊、破、殘議題的一窺究竟議論。

話說:內政部於九月底所發布2022年第40週的內政統計通報,就其今年(2022年)第2季底的房屋稅籍住宅概況,以進行相關圖像的整體分析,這其中包括:首先,在總宅數部分,今年第2季底我國房屋稅籍住宅類數量為901萬7,069宅,相較於去年(2021年)的同期,一舉增加了10萬4,428宅(1.17%),主要還是受惠於六都宅數增加之故,像是有超過7成係集中於六都,這其中又以新北市的167萬2,753宅最多(占18.55%)、高雄市的110萬428宅居次(占12.20%)、台中市的108萬1,978宅居於第三(占12.00%),換言之,都會所擁有相對優勢的整體生活機能,加速了城鄉之間不對等、不對稱的發展型態;至於,在屋齡部分,這其中以超過20至40年屋齡最多(占42.56%),超過40年者占34.04%,20年以下者占23.41%,顯然,如同人類般的房屋老化,這也讓未來超過40年屋齡所占比重,勢必會是主要的屋齡趨勢,至於,相與因應之建安、公安、消安等人房議題,將是接踵而至的一項城市治理難題,更遑論處於地震帶如台灣島國的黑天鵝效應危機。

值得進一步細究的是就其各個縣市的屋齡分布,依六都的屋齡觀察別,屋齡20年以下建物占比係以桃園市34.25%最高,屋齡超過40年建物所占比,則是以台北市的47.51%最高,這方面不超脫桃園市之於新興發展及其台北市之於成熟守舊的兩造對峙態勢,至於,非六都的其他縣市,屋齡超過40年之占比為最高者共計有11個縣市,澎湖縣及連江縣所占比超過5成,屋齡超過20至40年占比最高者包括有基隆市、嘉義市及新竹市,顯然,不同縣市區域及其相對應的人口、人文、地理、產業與景觀的環境要件,指陳出來訴求於房屋改建的都更議題,當是要有『求同』和『存異』的綜融性思考。

此外,扣緊包括面積坪數與總樓層的實際感受指標,那麼,在面積坪數部分,住宅的面積係以超過25至35坪者占25.19%最多、超過15至25坪者占21.44%次之,平均每宅面積則為39.86坪,這其中又以彰化縣的51.65坪、苗栗縣的50.93坪以及南投縣的49.37坪較大,相形之下的新北市只有29.38坪、台北市只有29.92坪以及基隆市的30.59坪較小,這也顯現出來斯財才有房的城鄉所得房價比,會是該項指標及其結構性限制的深究所在;連帶地,住宅總樓層又以1~3層占44.93%最多、4~5層占22.10%次之、11~15層占14.67%再次之,至於,按其縣市別觀察,除了台北市係以4~5層占比最高外,其他縣市均以1~3層為主,台南市以外的直轄市、新竹縣市及基隆市在4層以上之建物比率較高,其他縣市則是以1~3層占比較高,這當中的台南市及嘉義市介於5至6成間,其餘的縣市均在7成以上,這顯露出來城市本身的開發歷史,也讓台北一市呈現5樓以下的公寓居多、屋齡超過40年建物所占比最高,以及所得房價負擔需要超過16年以上方能購得的整體房屋圖像。

冀此,藉由內政部發布統計通報顯現出來的是:台灣的住宅欠缺與時俱變的都市更新,致使建築物普遍老舊,如此一來,從新屋到成屋、從舊屋到老屋、從高樓到平房、從違建到加蓋、從都更到改建、從結構安全到遷就窩居、從公設比例到實坪空間、從租其屋到有其屋、從住其屋到適其屋、從無得住到空屋率、從住屋環境到生活品質、從都會型態到城鄉差異、從豪宅到貧民窟、從所得房價比到階層惡質化、從建商利益到百姓權益、從市場機制到居住正義、從釘子戶到比例原則、從房屋外牆到大樓空間、從個別屋況到整體市容,以迄於從區域發展到國土整體規劃,直指出來台灣地區的房屋變革,將是超出想像之中的深邃、複雜和難以處理,這也讓老、舊、破、殘的台灣房屋議題,成為您、我生命中一項無法承受之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