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減法照顧於慈濟社區環保點之實踐
文字說明:
根據內政部於2020年8月公布的「2019年簡易生命表」顯示,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這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歷年新高,且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5歲及9.2歲。
另外,我國早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2020年超高齡(85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10.3%,2070年增長至27.4%,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面對不斷延長的平均壽命,更突顯出老人照顧的重要議題。
日本山口縣的「夢之湖」日間照顧中心提出「減法照顧」的理念,在「夢之湖」營造一個家的環境,長者生活其中,覺得親切且熟悉。並將復健融入生活中,讓復健不再有壓力。「減法照顧」主張凡事讓老人家自己動手,不剝奪其自理的能力,只在必要時,給予最低限度之協助。
於1990年8月23日,證嚴法師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之邀,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演講結束,看到大家用雙手熱烈鼓掌,便說:「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這一句話,這一念,促成了社區環保點,至今已30個年頭。
依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慈濟在全台灣設有273處環保站,8536個社區環保點,全台共計有89,585位環保志工投入。全球則已有19個國家投入,設置532個環保站,10,012個社區環保點,近11萬位環保志工。
平日當家中的孩子上班、上學去,慈濟的社區環保點,即成了另類的社區日照中心。在這裡,長者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環保項目,環保十指口訣,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一(衣服)、三(3C)、五(五金)、七(其他)。資源的分類琳瑯滿目,長者透過資源分類,不僅要動手,也要動腦,可促進活化預防失智。
座落在社區的環保點,通常鄰近住家,來到這裡的環保志工,多半是相識多年的老鄰居,所以,每天長者來環保點,就像回到第二個家一般地親切,彼此可以話家常,也相互關心。長者們除了做環保,也發揮各自的專長,分享自己的拿手好菜,不同一般社區關懷據點的共餐,老人家們各個自豪自己的好手藝,並樂於與朋友分享。定期的血壓量測,提供了長者健康追蹤的管道。
1980年代,瑞典社會學家拉斯.托斯坦(Lars Tornstam)提出「超越老化」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老年,他認為這不是一段衰退的時期,而是一個高點,此時人們會超脫物質煩惱,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環保志工們,不同於退休前「賺錢的工作」,長者們來到環保站,秉持著「垃圾變黄金、黄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理念,對愛地球有堅定的使命,他們全年無休,做環保成了「賺歡喜的志業」。相對於獨居在家的長者,這裡的老人家常說:「甘願做乎死,卡贏死不做。」
許多人被人間相的數字造成了心理的罣礙,於2018年1月,證嚴法師首次提出「壽量寶藏」的概念,將50歲的壽量年齡,存入壽量寶庫,若是七十歲,五十歲存入壽量寶藏,現在也才二十歲。「提起這樣的精神,在世間不是沒有用,而是很好用,因為正壯年、正中年、正少年、正青年,人人都還可以為地球、為天地付出,為苦難的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老人没有問題,將智慧回收,從而也將照顧的議題昇華成為精彩人生的自我實現。
(王淑曄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