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一場鋪天蓋地而來的「COVID-19」,影響之大,早已超乎人類所能承受之重,只不過,人類又是否有所覺醒?

首先,「COVID-19」帶給國人之震撼,從「口罩之亂」、「防疫照顧假」、「延後開學」、「社交距離」、「細胞簡訊」、「紓困貸款」、「安心就業計畫」、「青年就業計畫」、「邊境管制」到「三倍券」等等兼具防疫、紓困以及振興的因應措施,這已然成為人民集體記憶但卻是難以抹滅的共同傷痛,只是,溯及本源,該項用以對抗無形「COVID-19」之傷害,究竟是由上而下之命令作為,抑或是由下而上單純之服從作為,而人民的人身安危又是否有妥適之照顧?「我無所欲求,人民就自然樸實。」,在這全球生命共同體連帶關係中,從微視到鉅視、從個別到集體,由內心以觀照個人,能否由此次的疫情,進而省思這段生命歷程所應該要學習的生命課題。

誠然,個人無法單獨存在於群體之外,任何的生活型態都是建立於群體基礎之上,倘若,每個人都能多些了解,那麼,在相處上就得以彼此更親近與更融洽,在人性的社會層面上,也能夠讓未知之猜忌與怨懟,轉換於相互之間的信任和關懷;人的生命存有與天地間有著緊密連結的互動關係,因此,人要敬天地並修身養德,來化解各種潛在的災難,去惡向善來擴充生命的能量,而敬天地得以法自然,一切眾生皆具覺性與平等,人類存在於天地之間,更是需要思索自然環境與生靈物界如何得以達到共生、共存、共榮與共享的平和關係。

冀此,從『學習』產生『習慣』、『習慣』產生『慣性』、『慣性』產生『性格』以迄於『性格』用以改變『命運』,此一思維,如何與自己、他人、社會環境乃至大自然和平相處,此一嚴肅的生命課題,實乃是當今必須的學習功課。基本上,人人都有給予愛與接受愛的本能,佛洛姆(Fromm)認為愛,即是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這些因素把愛的積極主動性明確的表現出來,事實上,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是互相依賴和彼此互存的,而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需求滿足後,更是需要由以人類為中心轉頻為以宇宙為中心。

在「COVID-19」的疫情衝擊下,導入超越性需求,以關照個體整全的身、心、靈面向,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不利因素,跨出自我格局,朝向更多的潛能發展,從個人、家庭、社會到全球,在個人增能、家庭相處、社會互動及至於全球共融,為生命埋下一顆善念與善因的種子,以讓生命找到「心」的出口,進而回歸到生命良善之本質並且用愛來守護萬物性命。

讓我們學習以慈悲心與靜心,不爭、不辨、無懼且無畏的走過每個日子,如此,在這混沌的鴻蒙太空中,保有心靈平靜之初衷以及學習與萬物和平共處於天際之間,這乃是生命學習的一門修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