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報載勞動部「青年就業獎勵計畫」業已於日前正式上路,只要是今年(108學年度)應屆畢業的15至29歲青年,於6月15日至9月30日間,初次求職就業,持續受雇於同一雇主滿3個月,便可獲得2萬元的就業獎勵金;滿6個月之後,再加發1萬元,藉此鼓勵應屆畢業生不因COVID-19肺炎疫情卻步職場,以避免造成『畢業即失業』的不堪情境;換言之,應屆畢業生一旦成為職場新鮮人,上班滿6個月便可加薪3萬元,此一計畫預算為24億元,勞動部根據往年就業流向推估,預估逾11萬名的社會新鮮人將受惠,然而,在COVID-19肺炎疫情襲擊全球,對各國經濟發展造成莫大衝擊影響之際,勞動部此一舉措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所謂需求創造供給,供給再行衍生出更多的需求是市場通則,只不過,COVID-19肺炎疫情持續重創就業市場,導致供需失衡的失業潮乃是一項的不爭事實,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發布5月失業率4.07%,為近八年同月的新高,失業人數增至48.6萬人;同月就業人數1,146.2萬人,與去年(2019年)的同月比較,整體失業人數增加4.94萬人,就業人數減少2.2萬人;就業者周工時受疫情影響而減少,導致工時未達35小時者有45.6萬人;置於,無薪假的勞工人數,到了6月中也逼近3萬人,創下了10年以來的新高,對此,「新冠世代」(Generation Corona)畢業生又該如何面對職缺少了競爭者卻是增加的殘酷事實及其這一群被迫失業者有限就業機會的緊縮性勞動市場?

誠然,因應COVID-19肺炎疫情對於國內就業市場之影響,勞動部運用「青年就業獎勵計畫」的就業獎勵措施,鼓勵青年積極尋職並穩定就業,實屬立意良善,只不過,蕭條的百工百業,勞動市場上被迫歇業的業者與被資遣的勞工比比皆是,再加上,因為疫情關係,就業博覽會無法順利舉行,連有意願再度就業的求職者都有如雪上加霜的難上加難,更何況是未領取就業獎勵金的社會新鮮人,必須要在限定期限之內找得到工作,更屬不易。

對此,社會新鮮人面對大環境困境所造成的憂患意識及求職恐慌,勞動部所釋出的「青年就業獎勵計畫」,對於畢業即將入伍的男生、非典型就業的打工族、或是自營工作者等特定的人口族群,都是無法同等享有,因此,勞工團體批評此一政策係是用以消化預算,無助於改善青年就業結構限制的實質效益,以至於,應屆畢業生也不領情;另外,以就業3個月及6個月為穩定就業標準為例,也要慎防新生世代對於所謂『穩定就業』的操作性定義,產生錯誤的認知,這是因為:社會新鮮人離開學校到工作場域,除了是職場新手之外,以努力地將學校所學專業與工作實務結合外,在職場實務操作上,對於工作專業的熟悉以及人群互動的職場融合,更是需要時間的調適磨合,因此,倘若是能夠將3-6個月,延長為6-12個月,這對於雇主以及社會新鮮人來說,會是更為適切與實用,畢竟,人力的養成是需要時間投入的培力成本,而這也可以防止出現3-6個月短期穩定就業取得獎勵金之後,便離職的取巧手段及其可能造成人力流失的人資運用困擾。

最後,除卻就業獎金之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亦可鼓勵畢業生參與職業訓練課程,以取得第二專長的專業證照及職場實習的機會,藉此培養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從而增加自我的專業條件以面對多元化的就業趨勢,畢竟,我們的學校教育始終少了職涯探索的自我認識,更遑論於社會職場的快速變遷,現在的職種類別早已不再像過去般的單一、單調和單純,而是多元、多樣與多變。

總之,年輕雖是本錢,但是,更形重要的是如何保有好奇與學習的心態,特別是關乎到『勤(自律以對)—精(紮根學習)—進(蛻變成長)』的認知基模和心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