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升溫後,財政部關務署查獲中國大陸貨品繞道來台「洗產地」案件暴增。關務署昨(20)日表示,去年8月統計至今年8月初,一年以來共查獲15件疑似違規轉運案件,光是今年6、7月,就查獲高達九件,多為自行車、塑膠薄膜等貨品。

美中頻打關稅戰,關務署嚴防大陸產製貨品(MIC)來台洗產地,今年5月、6月期間,美中貿易戰情勢逐漸從年初的休戰轉趨緊張,使這類洗產地案件在6、7月間暴增。

關務署自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就緊盯MIC貨品洗成「MIT」(台灣製造)案件,統計近一年來,已查獲15案。官員表示,今年6月以前僅查獲六案,到了6、7月兩個月間,就有九件疑似違規轉運案,可見美中貿易衝突升溫下,不少業者試圖闖關。

觀察這些個案查獲情形,官員表示,15件違規轉運貨品多為自行車、塑膠薄膜、電腦、手表等,查獲的樣態也非常多樣。例如,高雄關曾查獲一案,是來自大陸產製的不銹鋼水槽,卻標示為MIT;台北關也曾查獲一案,僅針對大陸進口貨物重整裝配,並未實質轉型,外包裝卻也標示MIT字樣。

官員進一步表示,目前查獲的15案中,已有四案確定開罰,兩件依據《貿易法》裁罰,分別為塑膠薄膜及靜電標籤;另兩件依據《海關緝私條例》裁處,都是違規轉運自行車。至於其餘查獲案件,目前正由貿易局調查處理中。

關務署表示,為維護MIT信譽及台灣產業貿易利益,提醒業者務必遵守相關規定,並在出口報關前審慎檢視產品是否符合實質轉型要件,並誠實申報,以免挨罰。

所謂實質轉型有兩種判定方式,第一是指原材料經加工或製造後所產生的貨品,與原材料歸屬的海關進口稅則前六碼不同;第二是附加價值率超過35%者,或特定貨品已符合貿易局公告的重要製程者。如果僅進行微型加工、裁切、包裝等作業,卻申報為MIT,關務署查獲後將會移請貿易局裁處。(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