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導指出南部地區出現一位每週末固定會在街上做生意的「蜜餞阿嬤」,蜜餞阿嬤她自稱丈夫臥病在床、大兒子車禍身亡、小兒子因為工作意外受傷,導致全家六口的生計負擔,僅靠她叫賣蜜餞的微薄收入,而此一悲慘故事在網路社群上快速傳送之後,不少民眾特地登門捧場,只是,事情的最終真相卻是發現阿嬤的故事「攏係假」,如此一來,蜜餞阿嬤攏係假一事,是有它足堪玩味之處。

基本上,散見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多少可以窺見到不同角色扮演的基層小人物,逕自採行殊異的謀生方法以表述『一枝草一點露』的人生喟然,君不見:從地下街道、菜市走廊、十字路口或是人潮商集等處,或是老邁長者、身殘人士與幼齡稚童,總是藉由各式各樣的商品販賣,從而找出銀貨兩訖的不同對價買賣行為,就此而言,需求創造供給的同時,供給是否會進一步激發出來多樣的衍生或假性需求,如此一來,除了是讓所謂的『感官消費』成為街弄市集裡一項重要的互動次文化外,扣緊商品交易的經濟範疇,諸如需求評估、定價策略、產品區隔、損益兩平抑或是市場規模,不僅是讓有限理性的市場交易,退讓到無以復加,此一『愛心經濟』更是無所不在且橫行於你、我的生活世界,而讓一般大眾不知所措。

因此,在這裡的針砭考察,就不只是聚焦於該名蜜餞阿嬤個人的道德危險行徑,而是背後所糾結之被迫涉入與自願從事的『結構性受害』,何以內化成為某種行善歸因和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誠然,『真布施不怕假和尚』一詞的概念內涵,點明如何保有善行義舉的初衷,固然是行善助人的首要原則,但是,一旦,諸多的「蜜餞阿嬤們」蛻變成為某種客觀事實且遂行其意之際,那麼,針對含括文字、圖片、影音或是本尊現身等等的感動行銷,就其背後所應該實有之資訊完整、透明、公開與對稱等等的管理機制設計,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畢竟,各種善意與善行的加總及其所被期待的行為轉換,對於任何起心動念的助人行徑,也不應該只是道德性訴求或是頂多小金額受騙的自我慰藉,而是十方資源如何用在對的人、對的事、對的方法及其對的結果。冀此,相迎『無知之幕』的愛心捐輸行為,要如何讓「需求端」的當事人、案家或慈善機構及其「供給端」的善心人士或社會大眾,有其來自於第三方之中介團體或政府機關的供需媒合與評核機制,遠地不說,當前政府所極力布建的社會安全網,就應該大力推展街弄市集的走動式善心平台,以讓溫暖的愛及其冷靜的腦所鑲箝的慈悲與智慧,臻至殊勝善行的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