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日,網友在PTT上分享了一則關於臺灣某間吃到飽餐廳的覓食經歷,該餐廳的訂位系統顯示,從現在到8月中全數客滿,連平日的晚餐時段也是一位難求,該名網友驚訝於臺灣人高消費力的同時,對於這種匪夷所思現象更是感到困惑,畢竟,該餐廳的一頓餐食價格從平日的新台幣1,090元到周末的1,990元不等,這樣的高消費標準讓人不禁思考:在當前這樣的產經社文環境底下,臺灣的消費者究竟有多富裕?抑或是高消費力的背後,又隱含那些足堪玩味的社會不均意涵?

誠然,導致貧富差距及其社會不均的根源,乃是在於壓迫性和堆疊性的結構性環境限制問題,像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職業機會的差異以及社會流動性不足,特別是隨其加快的都市化進程,許多傳統街邊小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檔餐飲場所,這也使得大眾的消費選擇,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幾個品牌和偏高價位的餐廳場所,如此一來,這種所得收入和消費支出的不對等現象,不僅反映出來隨其社會性認知改變所帶動的消費偏好變化外,更是揭示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距離鴻溝;連帶地,扣緊租賃不起、買不起房屋,但卻是品嘗美食等炫耀性消費的諸多精緻貧窮行徑,映照於臺灣的百萬美元富豪(資產為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有近76萬人,位居全球的第15強,以及臺灣成人平均財富過去五年增加35%,每名成人的財富平均為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23萬元)排在全球第15名等反差現象,那麼,從平均數到中位數的財富狀況、從人均財富到人均貧窮、從富可敵國到貧無立錐,以迄於從U型到V型或L型的財富分布型態,直指癥結之處還是在於要如何就個人移轉、世代移轉以及社會性移轉等財富再分配機制的手段運用,據以找出用以改善臺灣地區社會不均的因應對策,畢竟,這些數字掩蓋了財富和貧困人口的兩極性發展,以及中產階級縮減和低收入階層增多的真實情況,從而突顯出一個富者愈富但貧者愈貧的社會不均結構。

連帶地,因應社會變遷所導致家庭組成、結構、功能及其支持動力的大幅萎縮,使得個人更易陷入經濟困境;其次,惡質的高教擴張及其不均的教育資源分配,所產生高學歷、低競爭能力的脫序情形和社會流動性停滯,這已然不只是「學校消失論」或「文憑無用論」,所可以一語道盡『教育力』對於催化社會流動的無力回天之憾,況且還有薄利就業的「勞動社會」、「低薪社會」和「階級社會」,這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更是有難以仰望未來天光的人生期待,如此一來,儘管像是美食、旅遊、演唱會等高消費力的現象,特別是不斷被墊高的一次性消費金額,背後潛藏社會不均的加劇和擴大,更會導致社會性矛盾的深層惡化,進而影響社會整合和群體秩序的穩定運作;最後,高消費力行為被視為成功或幸福的象徵,使得許多人即便是收入有限,也願意投入大量金錢以追求短暫的炫耀性滿足。准此,對於已經成為某種集體客觀事實的高消費力現象,相與關聯的考察針砭,理當是要伴隨著對於社會結構的反思與變革,藉此避免造成包括群體、職業、族群、地域及其中長期的社會分化和負面影響。

總之,即便是生活艱難,也願意在一次性消費上,投入大量資金以追求短暫滿足的該項精緻貧窮現象,更是反映出社會結構性限制、精緻窮困和不均問題的深層困境,也就是說,透過高檔消費行為如品嘗昂貴美食、參加演唱會等活動,似乎是展現經濟繁榮,實則隱含著階層分離化、社會流動停滯以及教育力衰退等問題,以此觀之,如何透過深入分析該問題的根源和滾動影響,以爬梳社會不均的複雜深邃性,否則,「社會不均—不均社會」命題所增至的社會性分化、社會性矛盾、社會性怨懟、社會性鄙視、社會性仇恨、社會性對峙和社會性衝突,就不單單只是反映在品嘗美食之類的口腹之慾,更有其交織於教育、財富、住房、就業等多重結構性因素的社會不均,一種新的社會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要如何得以被有效建構的根本性反思。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18:「高消費力炸裂?一餐近2千塊吃到飽『訂位全滿』他驚:台灣怎麼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