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日,網友在PTT上分享了一則關於臺灣某間吃到飽餐廳的覓食經歷,該餐廳的訂位系統顯示,從現在到8月中全數客滿,連平日的晚餐時段也是一位難求,該名網友驚訝於臺灣人高消費力的同時,對於這種匪夷所思現象更是感到困惑,畢竟,該餐廳的一頓餐食價格從平日的新台幣1,090元到周末的1,990元不等,這樣的高消費標準讓人不禁思考:在當前這樣的產經社文環境底下,臺灣的消費者究竟有多富裕?抑或是高消費力的背後,又隱含那些足堪玩味的社會不均意涵?
誠然,導致貧富差距及其社會不均的根源,乃是在於壓迫性和堆疊性的結構性環境限制問題,像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職業機會的差異以及社會流動性不足,特別是隨其加快的都市化進程,許多傳統街邊小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檔餐飲場所,這也使得大眾的消費選擇,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幾個品牌和偏高價位的餐廳場所,如此一來,這種所得收入和消費支出的不對等現象,不僅反映出來隨其社會性認知改變所帶動的消費偏好變化外,更是揭示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距離鴻溝;連帶地,扣緊租賃不起、買不起房屋,但卻是品嘗美食等炫耀性消費的諸多精緻貧窮行徑,映照於臺灣的百萬美元富豪(資產為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有近76萬人,位居全球的第15強,以及臺灣成人平均財富過去五年增加35%,每名成人的財富平均為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23萬元)排在全球第15名等反差現象,那麼,從平均數到中位數的財富狀況、從人均財富到人均貧窮、從富可敵國到貧無立錐,以迄於從U型到V型或L型的財富分布型態,直指癥結之處還是在於要如何就個人移轉、世代移轉以及社會性移轉等財富再分配機制的手段運用,據以找出用以改善臺灣地區社會不均的因應對策,畢竟,這些數字掩蓋了財富和貧困人口的兩極性發展,以及中產階級縮減和低收入階層增多的真實情況,從而突顯出一個富者愈富但貧者愈貧的社會不均結構。
連帶地,因應社會變遷所導致家庭組成、結構、功能及其支持動力的大幅萎縮,使得個人更易陷入經濟困境;其次,惡質的高教擴張及其不均的教育資源分配,所產生高學歷、低競爭能力的脫序情形和社會流動性停滯,這已然不只是「學校消失論」或「文憑無用論」,所可以一語道盡『教育力』對於催化社會流動的無力回天之憾,況且還有薄利就業的「勞動社會」、「低薪社會」和「階級社會」,這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更是有難以仰望未來天光的人生期待,如此一來,儘管像是美食、旅遊、演唱會等高消費力的現象,特別是不斷被墊高的一次性消費金額,背後潛藏社會不均的加劇和擴大,更會導致社會性矛盾的深層惡化,進而影響社會整合和群體秩序的穩定運作;最後,高消費力行為被視為成功或幸福的象徵,使得許多人即便是收入有限,也願意投入大量金錢以追求短暫的炫耀性滿足。准此,對於已經成為某種集體客觀事實的高消費力現象,相與關聯的考察針砭,理當是要伴隨著對於社會結構的反思與變革,藉此避免造成包括群體、職業、族群、地域及其中長期的社會分化和負面影響。
總之,即便是生活艱難,也願意在一次性消費上,投入大量資金以追求短暫滿足的該項精緻貧窮現象,更是反映出社會結構性限制、精緻窮困和不均問題的深層困境,也就是說,透過高檔消費行為如品嘗昂貴美食、參加演唱會等活動,似乎是展現經濟繁榮,實則隱含著階層分離化、社會流動停滯以及教育力衰退等問題,以此觀之,如何透過深入分析該問題的根源和滾動影響,以爬梳社會不均的複雜深邃性,否則,「社會不均—不均社會」命題所增至的社會性分化、社會性矛盾、社會性怨懟、社會性鄙視、社會性仇恨、社會性對峙和社會性衝突,就不單單只是反映在品嘗美食之類的口腹之慾,更有其交織於教育、財富、住房、就業等多重結構性因素的社會不均,一種新的社會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要如何得以被有效建構的根本性反思。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18:「高消費力炸裂?一餐近2千塊吃到飽『訂位全滿』他驚:台灣怎麼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近年來「精緻窮」常成為報章討論的話題,描述年輕人選擇及時行樂,維持短暫光鮮亮麗的生活,而非其財富真正具有追求「精緻」的能力。我覺得究其原因還是應該回歸大環境因素,時下年輕人常表示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不如追求小確幸。透過小確幸除可滿足物質慾望,另將美食、包包、旅遊享受過程等分享於社群媒體上,更可以受到大眾的關注,進一步獲得心靈滿足。無怪乎由追求「小確幸」演變成「精緻窮」之社會現象。要調整此情況,還是要從改善社會環境做起,包含抑制房價、降低不同產業間收入差距等。讓人民覺得努力付出,所獲得之報酬足以負擔未來生活,建立減少個人短期慾望可以成就人生更大目標之想法,經由理念轉變才能推動行為改變,進而形成社會現象。
在臺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與消費文化的普及,「精緻貧窮」(又稱「表面富裕但實際貧窮」)現象逐漸成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這類群體雖然表面擁有較高的消費力或生活水準,但實際上面臨財務壓力與社會資源不足,凸顯了社會不均與消費主義對個人生活的複雜影響。
精緻貧窮,指表面生活富裕、消費力強,但缺乏真正經濟安全與資源支持的現象。這群人可能負債累累、缺乏儲蓄,甚至為維持社會形象而超出負擔能力消費。
臺灣的精緻貧窮現象,反映出經濟結構與社會文化的矛盾,挑戰了傳統的階層與消費觀念。透過社會學的視角理解這一現象,並結合政策與教育措施,才能有效減緩社會不均,促進更公平且健康的社會發展。
本文透過「高消費力吃到飽餐廳訂位全滿」現象,引出臺灣社會中「精緻貧窮」的深層社會學意涵。表面上消費力驚人,實則反映出結構性貧富不均與階層流動停滯的社會困境。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勞動市場低薪、房價高漲,使中產階級邊緣化,年輕人更傾向透過炫耀性消費來尋求短暫認同與慰藉。高價餐飲、演唱會等現象非真正富裕的象徵,而是社會壓力與焦慮的投射。文章進一步強調,唯有反思並改革結構性不平等,才能避免社會分化與潛在對立的惡化。
現今的社會,許多人辛勤地工作,卻仍難以累積財富。面對不斷飆漲的房價與物價,讓人陷在「看得見,卻買不起」的困境中。諷刺的是,儘管收入普遍停滯,台灣的平均財富排名卻是名列前茅。這背後潛藏著社會的不均與矛盾正悄然浮現。
對於現實沈重的壓力,加上社群媒體與形形色色消費廣告的推波助瀾之下,許多人選擇在這當中尋找小確幸,吃頓高檔餐廳、買件名牌衣服,享受當下生活,或許是對無力改變現狀的一種溫柔抗議吧!
壹、精緻貧窮的現象,就吾人的觀察:
一、在認知上:
1、自從fb、youtub出現後,人們喜歡在網路上公開私生活,伴隨而來的就是在網路上相互批評、比較,一種炫富的社會現象於焉產生。
2、傳統結婚生子的觀念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主義盛行。所謂的單身貴族或頂客族在工作賺錢之後,不須養家活口,也沒有必要留給任何人繼承財產,於是奢華地享受著自己辛苦賺來的錢。
3、對生命的不確定感:交通事故頻傳,連搭個普悠瑪、飛機、捷運都有可能喪命,風災、地震、水災、癌症、新冠肺炎、流感等不可預測的變數,在在都叫人活在當下、即時行樂。
二、在現實社會上:
1、政府為了改善市容、飲食安全衛生等原因,加強取締攤販、街頭小吃,也有些企業以高級餐卷取代員工福利,還有公務員的強制性消費,以至強調消費品質的高級餐廳林立。
2、表面上臺灣的貧富差距並沒有歐美嚴重,但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子,甚至於買房後要一輩子背負房貸,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貳、貧富差距擴大牽涉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層面太廣了,如何改善臺灣地區的貧富不均?就吾人的雛見:
1、宣導勤簡樸素的生活:利用網路、電視媒體播放社會教育影片,教導量入為出、不炫富,發揚傳統節檢的美德。
2、鼓吹三代同堂家庭,甚至擴大家庭:傳統的大家庭可能因為工作、結婚、享樂主義等原因而分散了,同時也解散了親戚間互助互賴的關係。而夫妻二人共組家庭,因為乏人照顧年幼子女,於是要將子女外送媬姆、幼稚園、安親班等,昂貴的費用使原本貧窮的家庭更陷入了經濟困境,間接導致夫妻不願生養小孩。
3、降低社會救助的門檻:許多人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只能求助於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然而健保要支付醫療費的部分負擔,勞保給付也僅限於在職加保者。社會救助的條件更是嚴苛,如果當事人有房產,即便是不能變賣的袓產,也不能領取救助金,問題是房產不能拿來吃,也不一定能夠用來抵押貸款。
4、提高銀行存款利率,獎勵儲蓄:當年臺灣的錢淹腳目,就是因為存款利率高,大家都把錢存在銀行。然而現在利率低,大家把錢都拿出來花用的結果,有錢人是錢滾錢更有錢,而窮人因為錢少無法投資賺錢或因投資失利而落入貧窮陷井。
5、改變稅制:提高扶養親屬寬減額,使家庭中未就業的學子、殘疾者、年老者不會成為經濟負擔。另外,在累進稅率中提升高所得者的納稅額,因為富人會有錢,是有社會因素在內,如果在落後國家,就算再會唱歌、再會打球….,也無法賺到令人稱羨的財富,所以要提高富人納稅額。
6、協助就業:目前國民教育提高到12年,貧窮家庭的學子在高職畢業後終於可以工作賺錢分擔家計了。然而,他們畢業後是否能順利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政府應對貧困家庭及殘障者或中高齡失業者推廣工作機會,另舉辦就業人材招募,鼓勵企業接受政府推薦人才。
7、免費職業訓練:失業後往往再就業困難,應協助其增進第二專長,並免繳納職業訓練所需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