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全球化趨勢背景下,教育與勞動市場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密,對此,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2025年學士級新鮮人的平均起薪為33,713元,碩士級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則為36,364元,均顯示出現一定的增長趨勢,然而,此一數字背後所反映的就不僅止於單純的經濟變化,更是涉及到社會結構、教育制度及其勞動市場的深刻變革,就此而言,探討社會新鮮人薪資變化的同時,更有必要反思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變遷意涵。

誠然,對照於2020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29,506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2,268元、最低工資為23,800元;2021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0,094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205元、最低工資為24,000元;2022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0,822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546元、最低工資為25,250元;2023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1,060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904元、最低工資為26,400元;2024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2,124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4,788元、最低工資為27,470元;以及今年(2925年)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713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6,364元、最低工資為28,590元,都是出現逐年增加的加薪趨勢。

事實上,該項的薪資增長現象與社會流動,兩者實有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薪資的增加部分係源於「賣方市場」的形成,亦即,企業面臨到人力資源不足的大缺工競價效應,為了吸引優秀人資的攬才,自然是會提高薪資,如此一來,也會帶動社會變遷應有的社會流動性,只不過,薪資的增長是否能夠真正改善年輕世代的生活質量,這部分頗值得進一步深思;連帶地,當教育被視為用以催化社會流動的一種關鍵工具之際,環視當前的教育體系又是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職業技能,藉此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冀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直指出來教育的本質,乃是在於培養學生的適應力、創造力和思辨能力,而非僅是足以餬口的一技之長的,畢竟,當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的受教學習環境,忽略對於學生全能力的深耕培力,這也使得畢業生進入職場,面對高薪資的短期誘惑,經常無法滿足企業長期的多重性需求,該項教育體系與勞動市場間的結構性落差,導致出現所謂「高薪低能」的漂流、異動現象。

除此之外,薪資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拉扯關係,這也是一項不容小覷、忽視的變遷課題,雖然,名目薪資逐漸調升增加,但是,可支配所得的實質薪資卻可能因通膨而受到侵蝕,根據統計,2025年的最低工資為28,590元,與過去幾年的增長相比,實際購買力卻未必有明顯的提升,處於如此般的困境情況,年輕人所面臨的「體感貧窮」問題,著實反映薪資增長與生活成本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看似逐年加薪的光鮮表象底下,卻是暗藏經濟壓力與焦慮感的挑戰與困境,特別是年輕世代的生活質量,並未隨其薪資的上升而獲得實質改善,進而出現寧願選擇兼職或自由職業,以期獲得更高的收入和彈性的工作時間,而這樣的選擇也因為社會安全運作缺失帶來職業福利的保障不足,致使年輕人面臨到更大的生活風險,更遑論於攸關長期的職業規劃、穩定的職業生涯和中長期職業發展的通盤性檢視。

總而言之,薪資的增長固然令人欣慰,但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卻不容忽視,如此一來,更是需要從包括教育、經濟、社會、人文等多面向角度,反思此單一現象、合併行為、多重需求和整合服務的整體性因應對策,以讓薪資的增長與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其年輕人得以在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位置的生命天光,以此觀之,當有必要嚴肅思辨此一命題意旨背後所糾結的心智圖像勾勒,像是有:從大缺工到同業比價效應的賣方市場、從單一學歷到多重加給的買方權控、從學士到碩士的人力資本涵養、從學門到學類的專業性養成、從專職到兼差的職涯規劃、從最低工資到實質薪資的體感貧窮、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的所得資產、從名目薪資到通貨膨脹的寅吃卯糧、從吃土一族到月光族群的貧窮加惡化、從貧窮新鮮人化到難以脫貧中生世代化,及其所關乎到學歷膨脹及其文憑難民的仰望天光,究竟從學以致用到學非能用如何能夠一以貫之的基本爬梳。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