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全球化趨勢背景下,教育與勞動市場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密,對此,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2025年學士級新鮮人的平均起薪為33,713元,碩士級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則為36,364元,均顯示出現一定的增長趨勢,然而,此一數字背後所反映的就不僅止於單純的經濟變化,更是涉及到社會結構、教育制度及其勞動市場的深刻變革,就此而言,探討社會新鮮人薪資變化的同時,更有必要反思背後所實有的結構性變遷意涵。
誠然,對照於2020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29,506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2,268元、最低工資為23,800元;2021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0,094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205元、最低工資為24,000元;2022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0,822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546元、最低工資為25,250元;2023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1,060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904元、最低工資為26,400元;2024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2,124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4,788元、最低工資為27,470元;以及今年(2925年)年的學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3,713元、碩士級新鮮人平均起薪為36,364元、最低工資為28,590元,都是出現逐年增加的加薪趨勢。
事實上,該項的薪資增長現象與社會流動,兩者實有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薪資的增加部分係源於「賣方市場」的形成,亦即,企業面臨到人力資源不足的大缺工競價效應,為了吸引優秀人資的攬才,自然是會提高薪資,如此一來,也會帶動社會變遷應有的社會流動性,只不過,薪資的增長是否能夠真正改善年輕世代的生活質量,這部分頗值得進一步深思;連帶地,當教育被視為用以催化社會流動的一種關鍵工具之際,環視當前的教育體系又是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職業技能,藉此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冀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直指出來教育的本質,乃是在於培養學生的適應力、創造力和思辨能力,而非僅是足以餬口的一技之長的,畢竟,當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的受教學習環境,忽略對於學生全能力的深耕培力,這也使得畢業生進入職場,面對高薪資的短期誘惑,經常無法滿足企業長期的多重性需求,該項教育體系與勞動市場間的結構性落差,導致出現所謂「高薪低能」的漂流、異動現象。
除此之外,薪資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拉扯關係,這也是一項不容小覷、忽視的變遷課題,雖然,名目薪資逐漸調升增加,但是,可支配所得的實質薪資卻可能因通膨而受到侵蝕,根據統計,2025年的最低工資為28,590元,與過去幾年的增長相比,實際購買力卻未必有明顯的提升,處於如此般的困境情況,年輕人所面臨的「體感貧窮」問題,著實反映薪資增長與生活成本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看似逐年加薪的光鮮表象底下,卻是暗藏經濟壓力與焦慮感的挑戰與困境,特別是年輕世代的生活質量,並未隨其薪資的上升而獲得實質改善,進而出現寧願選擇兼職或自由職業,以期獲得更高的收入和彈性的工作時間,而這樣的選擇也因為社會安全運作缺失帶來職業福利的保障不足,致使年輕人面臨到更大的生活風險,更遑論於攸關長期的職業規劃、穩定的職業生涯和中長期職業發展的通盤性檢視。
總而言之,薪資的增長固然令人欣慰,但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卻不容忽視,如此一來,更是需要從包括教育、經濟、社會、人文等多面向角度,反思此單一現象、合併行為、多重需求和整合服務的整體性因應對策,以讓薪資的增長與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其年輕人得以在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位置的生命天光,以此觀之,當有必要嚴肅思辨此一命題意旨背後所糾結的心智圖像勾勒,像是有:從大缺工到同業比價效應的賣方市場、從單一學歷到多重加給的買方權控、從學士到碩士的人力資本涵養、從學門到學類的專業性養成、從專職到兼差的職涯規劃、從最低工資到實質薪資的體感貧窮、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的所得資產、從名目薪資到通貨膨脹的寅吃卯糧、從吃土一族到月光族群的貧窮加惡化、從貧窮新鮮人化到難以脫貧中生世代化,及其所關乎到學歷膨脹及其文憑難民的仰望天光,究竟從學以致用到學非能用如何能夠一以貫之的基本爬梳。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逐年增加的加薪趨勢,看起來是正向的趨勢但相對於整體環境,通貨膨脹率來看
實際上,這樣的加薪趨勢仍趕不上通膨。所謂的體感貧窮又或是所謂的精緻窮、躺平族都反映著年輕世代的困境,而這樣的困境限縮住了對未來的想像,有些人選擇活在當下的小確幸,有些人則選擇放棄努力,不願積極又或是積極努力也打破不了生活迴圈的現實面讓人更別想提結婚、育兒的下一人生階段!
因此,政府的搶救生育率或是積極成家的政策風向更有總讓人聽了無感的政治口號,如何讓人有感的從工作中體現價值,從收入及支出的生活成本中,感受到對未來可以有想像的渴望!需要一帖妙方來解年輕人的渴。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4年破2%,新鮮人起薪近幾年成長2點多%,因此通膨使得可支配的實質薪資少,讓年輕人很有經濟壓力和焦慮感。
在缺工浪潮下,年輕人的工作選擇多(社交媒體興起,透過斜槓兼職等) (買方市場),情願找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模式不是持續忍受不滿意的工作環境,希望在健康企業文化中成長。年輕人不是不想上朝9晚5的班,而是企業無法滿足他們很在意的薪資,福利,工作時間/內容,職場氛圍等.因此企業和政府有責任從結構和體制上作調整,以改變年輕人就業現況。
首先年輕人應不預設公司會有完整的教育訓練機制,應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
企業要知道年輕人思維(不委屈求全,想學習,要求生活和工作平衡,投入的努力要有相當的代價,想在工作中找到更多自主性和空間)。
所以企業應調整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以團隊模式,因勢利導。
A.適度彈性和傾聽,了解年輕人的期望和價值觀共同制定工作目標
B.合理薪資福利,規劃分紅獎金制度
C.注意員工個人發展,尋求培訓資源,參加講座研討會,系統化訓練課程,協助員工提供更多成長和發展空間
D.善用數位技能, 適時改善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
E.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善用年輕人創新和創意.
F.團隊合作,資深員工成功分享
G.儘可能平衡員工工作與生活,保持彈性
H.給予績優員工挑戰高度,團隊運作營造市場競爭
政府方面,高中及大學加強職涯輔導教育和理財投資,建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
企業若長期缺工,現職員工負荷大,效率無法提升,加速企業僵固和老化。唯有注入新血輪(年輕人)善用年輕人希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企圖心和強的數位技能和反應力,培養未來領導者,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善盡企業責任,一起朝共好努力!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2020年至2025年台灣新鮮人起薪(學士/碩士)與基本工資均呈現增長,例如學士起薪從29,506元升至33,713元,碩士從32,268元升至36,364元,除了基本工資從23,800元調至28,590元因素外,各行各業經近三年疫情期間休養生息復工後極度缺工,台灣又臨少子化導致企業提高起薪搶人。但這種名目上之薪資調整,是否等同於經濟處境改善?
在疫情後各行業面臨通膨及房價持續上漲,以2020-2025年CPI累積漲幅約10-12%計算,新鮮人起薪的「實質成長」僅2-4%,遠低於房價(+30%以上)、租金(+15-20%)的漲幅,所以薪資增長不等於生活品質提升。
1.學歷通膨與文憑貶值:
1>碩士起薪僅比學士高,但需多投入較多年限與學費成本,投資報酬率大幅下降。
2>學非所用常態化,形成「高學歷低就業」。
2.結構性問題:青年貧窮化的惡性循環
1>新鮮人起薪雖增33K-36K,但扣除房租、學貸、通膨後,可支配所得與20年前相比,並未明顥有所增加。
2>職涯路徑的破碎化:非典型就業崛起如兼外送、各式兼差,反映正職工作無法滿足生活需求。
3>取得學歷後無法轉變成企業之即戰力,過去技職教育體系最後一哩路訓練,隨少子化及公私立學校競爭,
有多數學校逐漸失去”初心”。
如何打破困境?
1. 教育改革:教育部UCAN及職訓之職能導向等相關必需與市場連結,減少市場學用落差。
2. 政策工具:
1>提高薪資透明度:就服法強制企業於月薪未達4萬元的職缺,須公開薪資或薪資範圍,但薪資若超過此金額
多將落入面議之狀況,應避免新鮮人議價劣勢。
2>租屋市場管制:擴大社會住宅供給,設定租金漲幅上限。
3>個人策略:A.跨領域技能投資,例如文組輔修數據分析、程式語言,增加職涯彈性,此部份目前頗有難
度,因各校面臨少子化,有學生即有希望,多數學校都希望在117年逃離淹水線下,能否有餘力規劃或
投入教學資源,是一變數。B.人不理財,財不理我,新鮮人若能愈早規劃投資理財事項,始能避免依賴單
一薪資。
作為X世代的人群之我,從不相信會有躺平這個概念,活著總是要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這已是過時的。但過時不是時下年輕人不願意奮鬥,實在是面對台灣的低薪高房價,夢想遙不可及,只好過好眼前,過一天是一天,成為躺平一族。那到底該如何呢?只能祈求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群,多捨得花錢大膽的花錢,讓年輕人有更好的收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