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臺灣社會,晚婚、離異及少生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於人口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這使得相關聯的社會性挑戰,是有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
誠然,「晚婚—離異—少生」的議題現象,反映婚姻與生育的結構性問題,這其中包括有;(一)晚婚現象日益普遍,平均初婚年齡已達男性33歲、女性31歲,形成結婚年齡的推遲情形;(二)離婚率亦居高不下,每年約有五萬對夫妻選擇分手,近年來每兩對結婚就有幾近一對離婚;(三)近十年來臺灣出生率持續下降,2022年的總生育率僅約1.2,遠低於人口替代水平,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今年(2025年)臺灣的新生兒數量僅為72,778人,較去年(2024年)同期減少13,000人,降幅超過15%,此一數據不僅顯示出生率的下降,也反映了婚姻與生育的壓迫性結構問題;連帶地,結婚率的持續降低與離婚率的上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著實影響到家庭結構、教育系統、勞動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交織產生的複雜社會問題,迫使不得不重新審視當前的婚姻與生育選擇,況且還有人口數量及其素質雙重性羸弱的基本提問。
至於,該項「晚婚—離異—少生」議題現象的背後,存在有諸如個人價值觀的轉變、經濟壓力的增加、社會文化變遷以及公共政策失靈等多樣因素,像是:(一)快速的社會經濟變遷,使得年輕人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許多人選擇推遲結婚和生育,抑或晚婚少生,藉此追求職業發展和經濟穩定;(二)其次,傳統婚姻觀念的變化和個人主義的興起,年輕世代對於婚姻的期待與過去大相徑庭,不婚也是其中的選項,離婚也諸多家庭樣態中的一種,畢竟,個人主義與追求自我實現已成為主流價值,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及職場參與率上升,使得傳統家庭角色分工受到挑戰,更遑論離婚合法化與社會接受度提高,造就人們對於婚姻穩定性的期待降低;(三)再則,高房價、高生活成本及薪資增長停滯,使得年輕世代在婚姻及生育方面更加謹慎,尤其是都會城市裡高昂的育兒成本,成為阻礙生育的重要因素;以及(四)最後,政府公共政策的不足,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措施,更使得年輕家庭在生育和育兒方面感到困難。
冀此,針對目前的婚育生危機,理應是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改善,包括有;(一)關乎到公共政策層面,政府應加強對年輕家庭的支持,包括提供經濟補助、育兒津貼和完善的托幼服務,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二)關乎到友善職場層面,推動彈性、靈活的工作制度,鼓勵企業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以便年輕人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三)關乎到社會文化層面,應該加強對婚姻與家庭觀念宣導的認知教育,藉此提升年輕人對婚姻的認識和重視;(四)關乎到時代變遷層面,透過媒體宣導多元家庭模式及性別平等理念,改變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以重新定義婚姻與家庭價值。
誠然,儘管上述對策可能有助於改善當前的危機,但是,其可行性和長期效果仍然需要批判性反思,特別是推動政策的過程中,須注意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口結構特徵,量身訂製適合地方需求的區位政策,藉此避免政策的單一化和不均化,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尤其是從「晚婚—離異—少生」到扣緊「婚—生—教—養—衛」而來的「願婚—樂生—能養」,如何得以有一圓安居樂業的生命文本,以此觀之,現有政策顯然僅是聚焦於短期解決方案,忽略了長期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例如政府雖然提供育兒津貼,但未能有效應對高房價及低薪資問題,導致政策效果有限,至於,傳媒和社會文化在塑造人們對婚姻與家庭的期待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但是,過度商業化的呈現方式,反而是可能強化婚育的工具主義,而非用以促進家庭本位價值。
總之,晚婚、離異、少生現象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趨勢,臺灣地區亦不例外,這些現象不僅影響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對人口結構、經濟發展及社會資源配置產生深遠影響,這部分自當是要有進行整全、多層之通盤性變革的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12:「寄語新任衛福部石部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