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於2025年9月25日啟動,為期一個月,最終共募得新台幣13.9億元,捐款筆數超過31萬筆,此一募款專案的成功,不僅反映社會大眾的愛心與支持,更顯示數位公益平台的便利性與透明度,這使得從募款管道到社會性影響的深度探討,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自2025年9月25日啟動以來,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最終共募得31萬4,923筆和共計新台幣13億9,119萬1,377元善款,根據賑災基金會的統計,透過 LINE Pay 平台所募得的捐款筆數(18萬1,504筆),占本次賑災基金會整體募款筆數近六成,這除了突顯公益平台的募款效率外,更是顯現及時、簡化、透明、便利的數位平台,已然成為用戶信任與喜愛的重要捐助管道,來讓小額的捐款匯聚成為一股龐大力量,除此之外,善款將分三階段執行撥付,包括有第一階段之緊急慰助及家園整復、第二階段之生活支持與關懷照顧,以及第三階段之社區復原及生活重建,並且第一階段的撥款已達8.29億元,主要係用於受災戶的緊急救助值得注意的是,賑災基金會強調,善款的使用將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以確保每一筆捐款都能夠落實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誠然,此次募款成功的歸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近年來,全社會對於災害救助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民眾的社會責任感也隨之增強,尤其是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大家普遍願意伸出援手,藉此傳達同島一命和大愛無疆的濟助善念;(二)透明的募款機制:賑災基金會的透明度和對善款用途的清晰規劃,使得捐款人對於捐款的信任度提高,進而促進了更多的捐款行為;(三)數位平台的便捷性: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數位平台如LINE Pay等成為了民眾捐款的重要管道,簡化了捐款流程,藉此提高捐款的參與度,不過,儘管此次募款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

(一)增強社會宣導:未來應加強對於募款的宣導,讓更多人了解募款的目的及善款的使用情況,以進一步提高全民的參與度,從而讓募款、捐款的個別行善舉措,轉化成為一項有助益於社會連帶且寧靜變革的善行社會運動;

(二)擴大募款管道:除了數位平台,還應考慮其他募款方式,像是故事影像、社區活動、慈善晚會等,以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換言之,就其募款之災變標地(Product)、金額多寡(Price)、管道通路(Place)以及溝通方式(Promotion),均有待更為細緻的擘劃運作,更遑論還有特定群族對於數位鴻溝的待解障礙;

(三)建立長期支持機制:捐款集中於短期救助,長期重建的資源保障尚未明確,因此,有必要針對第三階段的重建工程,建立中、長期的支持機制,以確保受災者在重建過程中能夠獲得持續的有效幫助。

誠然,此次的成功募款,固然是令人振奮,但是,相關的反思,也應該留意到一些結構性限制,比如,一般民眾對於災後重建的支持往往是短期、激情和感性的,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如社會不均、教育資源不足等,仍需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此外,對於災後重建的資源分配,應更加注重公平適足原則,以確保每一位受災者都能夠平等獲得所需的支持。

總之,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的成功,不僅是一項集體愛心的社會性行動體現,也是對於數位募款平台有效性的直接驗證,未來,面對複合性災害的挑戰,我們需要在募款管道、社會責任、資源分配、風險管理和長期性支持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改進,從而確保每一位受災者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支持和重建的蛻變機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匯流新聞網,2025.10.27:「花蓮善款最終數字公布13.9億!一個月來捐款破31萬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