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臺灣社會,晚婚、離異及少生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於人口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這使得相關聯的社會性挑戰,是有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
誠然,「晚婚—離異—少生」的議題現象,反映婚姻與生育的結構性問題,這其中包括有;(一)晚婚現象日益普遍,平均初婚年齡已達男性33歲、女性31歲,形成結婚年齡的推遲情形;(二)離婚率亦居高不下,每年約有五萬對夫妻選擇分手,近年來每兩對結婚就有幾近一對離婚;(三)近十年來臺灣出生率持續下降,2022年的總生育率僅約1.2,遠低於人口替代水平,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今年(2025年)臺灣的新生兒數量僅為72,778人,較去年(2024年)同期減少13,000人,降幅超過15%,此一數據不僅顯示出生率的下降,也反映了婚姻與生育的壓迫性結構問題;連帶地,結婚率的持續降低與離婚率的上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著實影響到家庭結構、教育系統、勞動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交織產生的複雜社會問題,迫使不得不重新審視當前的婚姻與生育選擇,況且還有人口數量及其素質雙重性羸弱的基本提問。
至於,該項「晚婚—離異—少生」議題現象的背後,存在有諸如個人價值觀的轉變、經濟壓力的增加、社會文化變遷以及公共政策失靈等多樣因素,像是:(一)快速的社會經濟變遷,使得年輕人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許多人選擇推遲結婚和生育,抑或晚婚少生,藉此追求職業發展和經濟穩定;(二)其次,傳統婚姻觀念的變化和個人主義的興起,年輕世代對於婚姻的期待與過去大相徑庭,不婚也是其中的選項,離婚也諸多家庭樣態中的一種,畢竟,個人主義與追求自我實現已成為主流價值,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及職場參與率上升,使得傳統家庭角色分工受到挑戰,更遑論離婚合法化與社會接受度提高,造就人們對於婚姻穩定性的期待降低;(三)再則,高房價、高生活成本及薪資增長停滯,使得年輕世代在婚姻及生育方面更加謹慎,尤其是都會城市裡高昂的育兒成本,成為阻礙生育的重要因素;以及(四)最後,政府公共政策的不足,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措施,更使得年輕家庭在生育和育兒方面感到困難。
冀此,針對目前的婚育生危機,理應是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改善,包括有;(一)關乎到公共政策層面,政府應加強對年輕家庭的支持,包括提供經濟補助、育兒津貼和完善的托幼服務,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二)關乎到友善職場層面,推動彈性、靈活的工作制度,鼓勵企業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以便年輕人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三)關乎到社會文化層面,應該加強對婚姻與家庭觀念宣導的認知教育,藉此提升年輕人對婚姻的認識和重視;(四)關乎到時代變遷層面,透過媒體宣導多元家庭模式及性別平等理念,改變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以重新定義婚姻與家庭價值。
誠然,儘管上述對策可能有助於改善當前的危機,但是,其可行性和長期效果仍然需要批判性反思,特別是推動政策的過程中,須注意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口結構特徵,量身訂製適合地方需求的區位政策,藉此避免政策的單一化和不均化,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尤其是從「晚婚—離異—少生」到扣緊「婚—生—教—養—衛」而來的「願婚—樂生—能養」,如何得以有一圓安居樂業的生命文本,以此觀之,現有政策顯然僅是聚焦於短期解決方案,忽略了長期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例如政府雖然提供育兒津貼,但未能有效應對高房價及低薪資問題,導致政策效果有限,至於,傳媒和社會文化在塑造人們對婚姻與家庭的期待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但是,過度商業化的呈現方式,反而是可能強化婚育的工具主義,而非用以促進家庭本位價值。
總之,晚婚、離異、少生現象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趨勢,臺灣地區亦不例外,這些現象不僅影響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也對人口結構、經濟發展及社會資源配置產生深遠影響,這部分自當是要有進行整全、多層之通盤性變革的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12:「寄語新任衛福部石部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透過這篇文章以及9/3的《生成式AI運用及其AI教育議題的挑戰與前瞻》文章,使我想到造成台灣少子化,另一個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台灣少子化的議題存在已久,除了常見的生活經濟壓力、結婚觀念改變、女性對自身生涯規劃的重視等等因素之外,我認為影響年輕人生子有很大的一大原因,也很常被忽略的議題是「我們擔心孩子無法健康、單純地成長。」。
我和00後的朋友們曾經談過生子這件事情,除了經濟無法負擔外,大家都有提到,在這通訊科技發達的時代,網路許多資訊容易影響到小孩,以現在小學生最流行的抖音短影音為例,孩子們隨時暴露在資訊危害中,許多影片透過娛樂包裝,將暴力、性暗示、價值錯亂等內容滲入孩童世界,讓家長防不勝防。
更罔論前陣子黃子佼的網路誘騙小孩拍色情片,這些社會案件都令人擔憂孩子的未來,也使我們對社會充滿不信任感。
許多人說我們無法控制小孩不接觸到網絡,做為父母能做的就是和小孩建立信任感,倘若小孩遇到事情,都願意向你求救,但這有那麼容易嗎?連上一代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我們這一代又有多大的把握能成功?面對資訊爆炸且快速演變的時代,連國家和教育體系都難以追上腳步,身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有勇氣在這樣的環境下撫養孩子?
我認為我們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我們國小國中時正是網絡科技崛起的時代,所以我們比任何人都清楚網絡影響有多大,慶幸的是當時的網絡環境還是相對單純,不然我們的思想是否也早已被扭曲,何況如今的資訊環境複雜而詭譎,令人堪憂。
面對不生的議題,不再單純,少子化的議題不是我們自私或逃避,而是對社會的不安,而這個不安感讓我們更清醒,清醒地知道生命是多麼的沉重和易碎。
我深感如今的這世代不僅是人口數字下降,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深度轉變,對年輕一代來說,結婚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而變成了一種需要考慮經濟能力、自我實現和生活品質的選擇,在高昂的房價、經濟收入低下和育兒開銷下,讓許多人對建立家庭產生了顧慮,同時,社會氛圍也逐漸容忍不婚、離婚以及多元家庭模式,這不僅顯示出價值觀的多樣化,突顯出婚姻的穩定性有所下降,政府推出了一些津貼和補助,但這些措施往往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缺乏針對結構性問題的長遠規劃,對我而言,不僅要鼓勵生育,更要打造一個讓人願意結婚、樂於生育、能夠撫養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臺灣的人口和家庭發展才能夠走出困境,邁向更具韌性的未來。
目前臺灣晚婚、離異、少生已經節節攀升,不難看出它的貓膩,這三者可以說是息息相關,(其一)晚婚:現在的人不再保有舊有價值觀「男主外、女主內」,經濟壓力的增加「自己都養不活怎麼養小孩」,(其二)離異: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孩出生減少夫妻相處(其三)少生:通膨壓力,無後援支撐,育兒環境不友善。
雖然政府一直在滾動式的修改政策(準公共化、育兒津貼、生育補助),但是都只能做為短期性的方式,未來應該是要策劃中長期的配套設施(薪資水準提高、降低物價高漲),提供年輕人願婚-願意生-教養孩子,改善人民生活,國家經濟成長,人民安居樂業,才能解決這個長久問題。
看完這篇關於台灣婚育問題的分析,心情其實蠻複雜的。作為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平凡人,這些數據和現象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最有感觸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辛苦。身邊朋友們到了三十幾歲還在租房子,薪水扣掉房租、生活費後所剩無幾,更別說要買房結婚了。有時候想想,我們的父母那一代,二十幾歲就結婚生子,現在的我們卻要到三十幾歲還在為基本的經濟穩定而奔波,這種世代差異真的很明顯。更讓人無奈的是,即使想要生孩子,養育成本也高得嚇人。從奶粉尿布到補習才藝,每一項都是錢,而且還不只是錢的問題,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更是龐大。看著朋友們生了孩子後,整個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工作家庭兩頭燒,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堅持。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覺得晚婚或不生孩子就是錯的。每個人的人生選擇不同,有人覺得事業比較重要,有人想要更自由的生活,這些都很正常。只是當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向發展時,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像是老年化、勞動力不足等等。政府雖然有在推一些政策,像是育兒津貼、托育補助之類的,但老實說感覺幫助有限。根本問題還是在於整體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結構,不是發幾千塊補助就能解決的。房價那麼高、薪水增長那麼慢,年輕人怎麼敢輕易承諾要養一個孩子二十年?最後想說的是,這個問題真的很複雜,不是政府一個單位或某個政策就能解決的。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思考和改變,包括企業要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社會要對不同的生活選擇更包容,政府政策也要更全面和長遠。希望未來的年輕人可以在一個更友善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是結婚生子還是單身都好。
未成年少年駕車四死、鐵路警察遭思覺失調人士刺殺、台北市幼兒園性侵案、土城國中歌喉案等等社會新聞,都是我身邊適齡婚生的同事朋友在討論的話題,政府一直在給予補助催生,但是除了經濟面,生活安全、居住正義、求學權益這些都是父母和想要生養小孩的父母擔心和在意的。現在頂客族越來越多,儼然成了朋友之間正常的現象,已經不再像以前朋友見面寒暄問什麼時候能聽到你們的好消息啊?反而是你們夫妻倆最近又去哪裡玩啊?相較之下他們的生活是愜意的。因為在生活中他們少了擔心孩子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