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灣地區正逐步漸次面臨到超高齡社會的衝擊挑戰,遠地不說,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且逼近老人國之林,隨之而來的孤獨死去現象,也引發全社會的關注,特別是老老照顧的壓力、孤獨死的成因及其影響,這始得推動以社會處方箋來作為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實有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根據最新的官方統計數據,截至今年(2025年)的七月底為止,全臺的老年人口數為4,583,678人,占比為19.64%,不消多久十日,臺灣很快會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至於,作為全臺老人比例次高縣市的嘉義縣,近日發生的「老老照顧」悲劇,更引發社會大眾的不捨,主要是該起的不幸事件,80歲的老夫婦因為缺乏外部支持,最終導致倆老雙亡的人身悲劇,突顯老齡化社會中老老相依為命的照顧壓力和風險管理,畢竟,幾近是處於孤立處境的這對老夫婦,與鄰里互動甚少,直到兒媳聯絡不上才被發現,著實反映超高齡社會中的「孤獨老—孤獨老死」現象,及其缺乏家庭支援、社區互動而來的身心健康危機,遠超乎想像中的嚴峻、棘手。
誠然,導致從孤獨老加惡至孤獨老死的歸咎成因,係屬整全多方面的,這其中包括:(一)首先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家庭組成規模的縮小,使得老年人缺乏照顧與陪伴的親人支援,此一老年家庭及其脆弱照顧模式,也讓孤獨老與孤獨老去,成為一項預期之中的演變後果;(二)其次,許多老年人因為健康問題或其他因素無法有常態性的社交活動,更易加劇長者的存在性孤獨和孤獨性存在等社會性孤立;(三)此外,若干人文區塊的失能、失智之高發病率,使得老年人的照顧需求增加,但是,偏遠社區資源的嚴重不足,更使得這些權益保障和需求滿足,皆無法獲得應有的文明化對待;(四)扣緊東方社會的文化認知基模,孤獨死可能被視為個人命運或家庭問題,而非是一項隱含集體意義的公共議題,如此一來,也讓相關政策的推動,面臨到阻力和削弱全社會對於解決此問題的集體責任感。冀此,藉由歸因事由的綜融性考察,直指出來涵蓋長者的個人動力、親人的家庭動力、鄰舍的社區動力、地方縣市的人文區位動力,以迄於國家機器的系統動力,彼此之間鑲嵌貫通或落差斷裂的守護協力體系,也讓攸關到孤獨老去的解方處遇方案,頗為深邃、複雜,畢竟,上述家庭結構變遷、資源分配不均及社區支持不足等結構性挑戰,這也讓如何提出想方設法的可能解決對策,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社會人文工程。
職是之故,社會處方箋作為孤獨老去的一項解方,便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社會處方箋乃是一種非藥物性的社區照護策略,旨在於透過志工、外籍看護與在地資源的統整協調,來為失智長者提供情感陪伴和日常支持,如此一來,嘉義縣「素園長照站」的設立,也是這種理念的成功實踐,尤其是強化社區參與、提升鄰里互動,以建立失智友善社區和並推動「拾憶學堂」等示範項目,以促進在地長者的社會性參與,就此而言,儘管社會處方箋的推動具有良好的初衷,但仍需對其實施過程中的挑戰進行應有的批判性反思,像是:(一)首先,鄉城之間社區資源的分配不足與不均,可能導致某些地區的老年人無法獲得應有的社會性投資與支持;(二)其次,社會處方箋的執行需要多方的分工合作,此一公私協力的網絡協同機制設計,至關重要,尤其是如何透過目標管理系統,來讓各部門有其明確分工和監督機制,以確保資源分配與執行效率,連帶地,從基層社區出發的在地關懷意旨,又要如何克服社區照顧運作所需要的規模經濟和市場範疇;(三)此外,特別是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社區介入之時效性、有效性、持續性和接續性等時間軸的串聯性服務,這部分也需是進一步驗證。
總之,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臺灣必須正視老老照顧與孤獨老死的客觀社會事實,就此而言,作為用以觸動社區動力的該項社會處方箋,除了強化社區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等人文意涵外,要如何透過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的社區資本考察,以讓兼具社區照顧守護意涵的社會處方箋,臻至對於長者的參與反應、互動學習、行為支持和全人發展等方案效果,進而有效減少孤獨死現象的發生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這部分的變革措施,似乎有其必要從個人處方箋為其核心策略,以進一步擴及到家庭處方箋、社區處方箋、區位處方箋和系統處方箋之環扣鑲嵌的通盤性擘劃。
以此觀之,對於即將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而言,其所要面臨的就不僅是人口結構問題,更是一場價值觀與制度設計的挑戰,對此,我們是否能真正將「孤獨死—孤獨老死」視為一項隱含社會性實踐、文化性轉置的公共議題,而非僅僅停留在個人或家庭層面?特別是政策設計及其公共資源,又是否能兼顧公平性與效率性?這些問題需要更深入的討論與反思。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9:「老夫婦住家孤獨死,小鎮醫師推『社會處方箋』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