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八月份的第四周(2025.08.25)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禮物關係捐骨髓」、「老農津貼大財政」、「見錢眼開核三廠」、「性別變更高門檻」、「狼醫查詢有平台」、「審議青年基本法」、「我愛紅娘少子化」、「長照特扣十八萬」、「日本戰敗八十年」、「調高基本生活費」、「貧富差距六倍多」、「家庭暴力卑對尊」、「就學範疇少子化」、「非核家園擬延役」以及「青年所得續新高」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禮物關係捐骨髓」,花蓮慈濟醫院於1993年成立慈濟骨髓資料庫,截至今年(2025年)的七月底為止,總招募近49萬筆的捐贈者資料,數量之多,位居亞洲前三名,尋求配對的患者累計有71,706人,並於日前完成第七千例的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顯然,從親屬到非親屬的捐髓者身分、從抽血簽署同意書到捐骨髓配對的運作流程,直指該項無緣大慈且同體大悲的善行義舉,實有其對於禮物關係的深邃文明性追索;「老農津貼大財政」,為了具體保障辛苦農民的晚年退休生活,政府針對年滿65歲且參加農民健康保險年資合計15年以上的農民發放老農津貼,而發給的金額也會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每四年調整一次,對此,去年(2024年)農業部的老農津貼支出,業已占據整體農業單位預算已近四成,即使老農津貼的發放人數已然下滑,但是,隨其老農津貼額度的持續攀升,恐將更形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此外,值得留意的是,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提繳農民退休儲金的覆蓋率僅34%,換言之,絕大多數的被保險人仍以老農津貼,為其日後退休的主要經濟安全來源,這部分除了顯有不足之虞外,更是直指該項老農津貼發放的正當性,更遑論於〈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的屬性、定位和執行,皆有與時俱進之增修或刪除的議論空間,致使徒留的只是『津貼政治』的世代共輸之嫌;「見錢眼開核三廠」,核三廠營運期間,每年提供包括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牡丹鄉4鄰近鄉鎮,合計約2億4千萬元的睦鄰回饋金,這也讓核電廠的設置、退役,多了一些弦外之音的想像空間,特別是經濟部長『拿掉敦親睦鄰費看支不支持』的思維模式,藉此暗指屏東鄉親見錢眼開的荒謬言論,顯然,核電廠之類的嫌惡物及其所衍生出來的鄰避效應,關於睦鄰費的性質定位、概念內涵和制度性保障,是有加以廓清之必要,畢竟,包裹於其中的是經濟發展、能源布局、核災風險、社會性補償、法源依據、作業要點等交織因素,斷然不能將複雜議題予於單一、特定或片面的切割化,況且還有用輕蔑態度嗆人民的我執認知基模;「性別變更高門檻」,根據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統計,指出有近9成跨性別者無法完成性別變更,其主因乃是在於變更性別有手術證明要件的高門檻,這是因為內政部規定,跨性別者若是要變更證件上的性別,除了應提交精神科診斷證明,還必須提出摘除性器官與性腺的手術證明書,顯然,手術要件是否有違反憲法保障的比例原則、法律保留原則,並且侵害當事人自主決定權、性別變革自由權、健康權、人格權與人性尊嚴,這部分實有對於行政管理主義消極怠惰的基本提問;以及「狼醫查詢有平台」,因應於狼醫案件的連環爆,衛福部官網的《醫事人員性別事件資訊專區》業已正式上線,只要是經司法判決確定的性平案件,民眾一鍵就能查到,目前系統可查詢到的狼醫已有6人、醫事放射人員(放射師)1人,值得注意的是,查詢對象不僅止於醫師,也包括藥事人員、醫事檢驗人員、護理人員、助產人員、營養師等所有醫事人員,此外,衛福部還在跟司法院協調系統資料的介接,日後將會直接連上判決書,至於,考量到執業地點一事係屬於動態,系統無法即時進行更新,因此,暫時是以縣市別來呈現,不過,狼醫可能出現有同名甚至改名狀況,抑或跨科、跨縣市執業等資訊,這部分顯然是有改進的空間,特別是攸關到從性犯罪的狼醫到醫事人員的其他犯行、從審判到定讞等該項狼醫查詢平台的資訊透明化,能否達到真正防制止惡的積極性目的,仍然有待觀察,況且還有涉及到諸如醫師、教師、律師等涉及到權控關係的性暴力或霸凌行徑。
其次,「審議青年基本法」,2025年8月14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針對延宕已久的〈青年基本法〉草案,進行逐條審查,期以該項法案能夠儘速通過,據以確保青年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尤其是從法律界面範疇延展到公民社會發展的文明進化意義,除了以法律框架來確保『青年主流化』的精神理念外,也使得青年議題能夠納為所有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從而讓青年在各個層面皆能發揮具體的社會性貢獻,然而,法律的有效性不僅取決於其法條文本,更在於其實施的效益,如此一來,該項草案的制定過程,應以尊重、傾聽、陪伴、機會、對話為其核心價值,藉此找出跨世代共融的社會性共識,畢竟,所有的挑戰,都是法案制定過後才真正開始,遠地不說,相較於兒童、少年、老人的法定年齡,「青年」的生理年紀,要如何呼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而來的操作性定義?連帶地,就其對象、類別、屬性、議題的相互交織,諸如一般青年、弱勢青年、特境青年、身障青年、多元文化青年、多元性別青年、就學、就業、就醫、就養等青年世代光譜,又要如何得以達到公、平、適、足的社會性參與真義?最後,全青年世代的社會性參與精神,需要那些相與配套的社會性投資,直指該項基本法的法律位階和鑲嵌於其他法案的各項具體配套措施,是有諸多待解的結構性限制;「我愛紅娘少子化」,面對少子女化問題,衛福部長提出包括減少育兒負擔、增進母嬰健康、跨部會協力,以及提高婚育意願等四大方向,特別是如何有效提高婚育意願部分,部長建議可以舉辦醫師、會計師、牙醫師、中醫師、律師、建築師等所謂的六師聯誼,此一彷如『我愛紅娘』般的言論,引來外界撻伐,直指不甚了解當前臺灣社會的生育困境,乃甚至於造成對於女性的二度傷害,持平來看,形成部長以及公眾的兩極式對峙,某種程度上,彼此的言談是不聚焦和不對稱的,也就是說,扣緊『婚—生—教—養—衛』的關懷旨趣,回應少子女化的人口發展危機,訴諸於六師的這些精英份子舉辦交友聯誼活動,概念與手段是正確的,畢竟,華人社會的文化認知基模,係以超過95%的婚生子女為主,因此,從婚友聯誼到締結良緣的策略性運作,實屬必要,至於,立業成家與傳宗接代之間的脫鉤情形,這也是部長一番言論的批判性反思所在,如此一來,環視於『願婚—樂生—能養』的少子女化核心意旨,如何從衛福部以擴及到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內政部、文化部等跨部會的分工協力機制及其目標管理效能,這才是用以檢視衛福部長個別言論的針砭所在,以此觀之,面對少子女化的重國安危機,以拖待變且苟延殘喘的府院態度,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長照特扣十八萬」,因應於臺灣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這使得長照費用的開銷支出也隨之增加,根據內政部調查,每位長照需求者的年花費至少新台幣24萬元,再加上推估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約7.3年,更讓長照家庭的財務負擔壓力日益嚴峻,對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審查〈所得稅法〉,朝野立委取得提高長照扣除額為每人每年18萬元的初審共識,財政部初估稅損至少10億元,顯然,從稅式支出到全人關懷等支持家庭運作的配套措施,實有其回歸於保險化、夥伴化、素養化及其人權化的基本提問;「日本戰敗八十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也就是說,今年的08月15日恰逢是日本二次戰敗80週年紀念日,對此,即使日本首相在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致詞時表明,『不能重蹈覆轍,現在必須再度將對那場戰爭的反省與教訓銘記於心』,但是,因為日本政治人物對靖國神社頂禮膜拜,而讓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精神工具象徵之靖國神社,再度引發爭議,畢竟,日本軍國主義始終陰魂不散再加上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政治難民』的恐懼陰霾依舊是遲遲無法散去,藉此直指人類是否只會不斷的重複戰爭慘劇,而未能記取存亡相依的歷史教訓;以及「調高基本生活費」,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4年的『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新台幣35.6萬元,這其中『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乘上60%即為所謂的『基本生活費』,這代表的是每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並且依其〈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該項基本生活費是不會被課稅的,初步估算2025年基本生活費可望調升至21.3萬元,較2024年21萬元增加3千元,這已經是連續八年調升,2026年五月報稅即可適用,多口之家可望受惠,依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為了保障民眾基本生活所需,基本生活費不課稅,若申報戶基本生活費用總額,超過依所得稅法規定可減除的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數,兩者的差額,還可進一步自申報戶當年度綜合所得額減除。
最後,「貧富差距六倍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4年的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新台幣116.5萬元,年增2.5%,進一步依每戶可支配所得高低,將戶數分為五組,2024去年最高百分之廿家庭,平均每戶為235.7萬元,較2023年增2.4%,最低百分之廿家庭平均每戶38.4萬元,增2.2%,所得差距為6.14倍,較2023年增加0.02倍,代表貧富差距加大,如此一來,從私領域的個人移轉、世代移轉到公共領域的社會性移轉,實有多元布建之必要;「家庭暴力卑對尊」,家庭暴力與逆倫行為的悲劇層出不窮,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項深層的社會與心理交織問題,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當前家庭關係的脆弱以及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官方資料顯示,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被害人年齡65歲以上)的家暴逆倫悲劇,2020年計有6,774件(男性2,590件、女性4,183件)、2021年計有7,667件(男性2,942件、女性4,725件)、2022年計有8,196件(男性3,096件、女性5,099件)、2023年計有8,749件(男性3,233件、女性5,516件)、2024年計有9,238件(男性3,383件、女性5,855件),也就是說,當家庭暴力事件逐漸常態化,有必要進行結構性針砭,包括:現行的社會安全網是否適足健全?家庭內部關係的質感,是否穩定健康或權控緊張?社會結構失衡所導致的家暴情事,如何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社會支持不足的羸弱家庭,又要如何避免風吹草動及其家破人亡的拉扯效應?連帶地,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群體動力,以迄於系統動力的貫通或落差,直指臺灣地區即將相迎超高齡社會的馬上到來,老人保護的議題現象,又有那些對應於『老權』意旨的積極性作為;「就學範疇少子化」,教育部公布《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114到129學年度)》,以出生人口與畢業生數推估的話,在接下來的16個學年度,國小到大專學生數都將全面下滑,這其中的(一)國小部分,113學年度國小學生總數為120.3萬人,預估118學年度跌破百萬人,到了129學年度更降至68.9萬人,幾乎減去一半,(二)國中部分,113學年度學生數為56.9萬人,預計到118學年度仍能維持60至62萬人左右,129學年度剩下37.7萬人,(三)高中部分,高中在113學年度共有59.1萬人,116學年度開始將因龍年效應回升,約可維持60至63萬人,122學年度過後再度下滑,129學年度僅剩40.4萬人,以及(四)大專部分,113學年度共有107.4萬人,接下來的16個學年度,預估平均年少9500人,129學年剩92.2萬人,顯然,從少子女化的人口生育趨向以及包括就學、就業、就養或就醫的生命週期及其生命事件的延展性影響,這部分更是有其通盤布局與布建之必要;「非核家園擬延役」,從1978年12月啟用的核一廠一號機,到最後一座核電機組的第三核能發電廠二號機使用執照,已於今年(2025)5月17日到期進入停機除役階段,這代表使用將近半世紀的核能,也讓臺灣地區正式邁入非核家園,但是,核能存廢的爭議依舊未能落幕,特別是乾淨能源及其核安事故之間的拉扯,這使得重啟核三的公投投票及其結果,仍然還是處於涵蓋電力價格、缺電危機、核安風險、核廢料處置、空汙影響、能源安全等未定之天的糾結議題;以及「青年所得續新高」,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顯示去年(2024年)含受僱者、自營作業者、無業家庭經濟戶長等所得收入者,共計有1,675.3萬人,至於,含受僱報酬、產業主所得、財產收入、自宅設算租金、移轉收入等所得收入平均為新台幣72萬9,991元、年增2萬907元,連帶地,扣除稅費、利息等非消費支出後,可支配所得平均為60萬5,889元、增1萬7,570元,續創史上新高,相關原因係受惠於國內經濟持續成長、失業率處於低檔,再加上基本工資調高等,導致國人所得持續增加,此外,各個年齡層的平均所得均創紀錄,這其中未滿三十歲平均為55.95萬元、年增1.37萬元,換算平均月入4.66萬元,顯然,從整體到個別年齡層的所得收入或可支配所得是否反映真實情況,抑或能否就其年齡組成、男女性別、教育水準、職業類別等背景屬性,進行大數據的資料勘查和圖像勾勒,這部分理當跳脫『平均數』的大內宣思維模式。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