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台悲歌〉開頭就說,不要來台灣開墾,因為這裡是鬼門關,來了就死。以前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還有個生意叫「運棺船」,專門將人死後的棺材運回對岸,」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東亮指出,「進入日治的時候,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0~40歲,而今天已經到了80歲,這100年來,我們的壽命增加了50歲,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905年,當時的台灣在日本統治下,進行第一次戶口普查,是首次描繪出台灣的人口樣貌。距今整整100年前的1925年,台灣人口約399萬,男性平均壽命大約只有36.8歲、女性則是41.5歲。

那時候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呢?台灣第一位社會學博士陳紹馨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書中形容,「在這一年間(指1937年)十餘萬台灣人死亡者的半數以上,都是那些未能全其天壽,含苞未放而即枯折的可憐兒。」當時許多小孩活不過5歲,主要死亡原因大多跟傳染疾病有關,像是肺炎、腹瀉腸炎、傳染病及寄生蟲病、呼吸器官結核、先天性弱質畸形早產等。

在2025年的今天,台灣人口總數是2,335萬人,人口百年間成長了7倍之多。國發會預估2025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49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為78.22歲,女性為84.76歲──等於現代人可以活成百年前祖先們的兩輩子之久。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的百歲人瑞共有5,542位,台灣最長壽的男性為114歲、最長壽的女性為119歲,是台灣從貧苦動盪的環境,走向富裕健康時代的明證。

個人的長壽有部分可能是基因影響,但整個國家人民都能邁向長壽,則與社會制度息息相關。經濟學家、美國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也曾指出,過去100年裡從低度開發國家變成已開發國家的案例非常罕見,東亞的台灣、韓國和日本就是是少數成功轉型的例子。現今這三個地方,也都是長壽國度。

接下來,就讓公衛、人文社會和高齡醫學專家帶我們一起進入時光隧道,看看百年來台灣人如何華麗轉身、創造「長壽之路」。

1854年英國倫敦爆發霍亂疫情,發現是水污染所致,從此開始建立了公共衛生跟傳染病防治的觀念。而日治時期的台灣,也遭受霍亂、鼠疫、瘧疾等傳染病威脅。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台灣島上每10人就有1人死於瘧疾;大約同時間,鼠疫也造成嚴重的死亡疫情。1910年起,日本總督府展開瘧疾防治工作,除驗血、服藥外,使用蚊帳與水利疏導;1925年時,瘧疾死亡率已明顯下降;1964年根除瘧疾。

根除傳染病的關鍵,除了日人在台灣推行公共衛生觀念外,更重要的是興建基礎設施,包括污水處理系統、下水道與自來水系統等,改善飲用水與排泄系統,阻斷傳染病傳播,顯著降低健康風險。

1896年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便邀請英國籍技術人員威廉・巴爾頓(W. K. Burton)來台規劃自來水系統。1917年,全台共建立了16座現代自來水系統,1945年自來水系統覆蓋了全台18%的人口。

研究指出,1920到1925年間台灣人平均壽命大幅改善,政策干預、衛生知識的普及與有效的預防手段與治療為主因。

此外,日治時期初期,普遍有糧食不足導致的慢性營養不良,引發腳氣病、佝僂病與瘦弱型結核等疾病致死的問題。日本政府原本即把台灣視為米倉,因而積極引進與改良稻米品種,並建設灌溉設施提升糧食的生產力。

1920年代,農學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培育出適合台灣氣候的蓬萊米;1930年代起蓬萊米普遍取代傳統在來米,不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米質也大幅提升。同時,嘉南大圳、桃園大圳等水利工程陸續完工,擴展可耕稻田,強化農業基礎建設。

雖然殖民體制下的糧食政策以滿足日本需求為優先,大量優質蓬萊米外銷日本。據記載,1930年代後期台灣「食米自足率」下降,二戰爆發後更因糧政統制與軍需徵收,導致農民以地瓜與雜糧為主食。

但農業生產的提升、水利設施的擴展,仍為日治後期台灣公共衛生改善與壽命延長提供重要物質條件,並奠定了現代農業的基礎。

研究顯示,日治初期的190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29.7歲,1940年已提升至44.8歲。

疫苗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令人恐懼的傳染病變得可以預防。台灣也在1948年後開始進入兒童預防接種年代,對兒童死亡率有重要改善。

二次大戰之後,傳染病在世界各地盛行,為防治傳染病,西方世界的疫苗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指出,接種疫苗對於改善平均壽命具有「速效」,不僅阻斷傳染鏈,對於兒童這樣的弱小族群,可降低八成的死亡率。

台灣重要的兒童預防接種進展包括:
1944年:引進牛痘
1948年:引進白喉類毒素
1954年:引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DTP)
1965年:全面推行嬰幼兒卡介苗接種計畫。
1965年:開始推行口服沙賓疫苗(OPV)
2011年: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已全面取代OPV
1984年:開始推行全球第一個國家性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接種成效為國際矚目的典範,開創以疫苗減少癌症發生率的新紀元

台灣目前公費兒童預防接種的常規疫苗共有 9種,接種率幾乎都超過95%。而根據國際醫學專業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透過預防接種挽救的每一條生命,平均可獲得66年完全健康壽命。過去50年來,全球預防接種挽救了約1.54億人的生命,相當於每分鐘挽救6條生命;被挽救的生命中,有1.01億是嬰兒。

一項全球性的調查發現,每多受一年教育,死亡風險平均下降1.9%;18~49歲族群效果最大:每年教育降低死亡風險約2.9%;70歲以上效果仍存在:下降約 0.8%,代表教育的好處可延伸至晚年。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張芳全教授的研究也顯示,教育是影響國民預期壽命的關鍵因素,受教育的年數和高等教育在學率對平均壽命的解釋力達54.6%至72.7%,教育之於長壽,甚至比經濟、醫療投資都更為重要。

1968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被認為替台灣1970年代經濟起飛時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人力資源。2014年,開始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

高齡專家、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人民教育水準提升,也會提高自我健康意識,一個地區的教育水準與平均壽命是高度正相關。

當然,經濟發展也絕對是影響人民健康照顧和壽命的關鍵。台灣公衛學者江東亮的研究顯示,人均GDP提升對於平均壽命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有嚴重貧富差距。

1950年代初,台灣還是GDP不到200美元的貧窮社會,1953年後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以出口導向的工業國家,GDP從1976年的1,132美元提高至1995年的12,396美元。

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伴隨著收入分配的改善。1953年,最富有與最貧困20%人口的所得比高達20.5,但到了1976年大幅降至4.2,1995年僅小幅回升至5.3。

判斷所得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也從1953年的0.56下降到1976年的0.28,並在1995年逐漸上升到0.32,顯示經濟成長並未伴隨劇烈的社會不平等擴張。

1974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建設高速公路、港口、機場、核電廠等基礎建設,這段期間台灣的健康指標也大幅改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953年每千人21.1人,降至1995年的1.9人;男性與女性的出生平均壽命分別從58.2歲與61.4歲,提高至71.9歲與77.8歲。

1995年台灣開辦全民健保,是繼日本及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

此時,台灣的死亡主因已從傳染病轉為慢性病。常發生在老人的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治療,成為繼續延長平均壽命的重點。

因為健康轉型和經濟成長並進,才能使台灣成為少數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均壽命迅速提升的國家。

首任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說,台灣的健保制度有個重要特色,就是採取單一保險人制度,因為強制納保,全體國民都要加入保險,這樣的健保費用低、大家都可以參加,因此就醫可近性很高。而「公平就醫」讓所有人,不分貧富、身分或地區,都能獲得基本醫療照顧。

此外,健保也有財務重新分配的功能。早年生了重病,可能因為負擔不起,而出現「因病而貧」的現象,在健保實施5年之間,平均壽命延長了2年,之後則緩緩延壽。

江東亮的研究也指出,全民健保實施後10年,國人平均壽命增加2.8歲,高於實施前10年增加1.6歲。代表健保提供的醫療服務對延長平均壽命確實有所幫助,這在其他國也得到相似的結論。

在台灣,哪些地方最長壽呢?答案是:台北市。內政部2023年統計,台北市以83.32歲的平均壽命居全國之冠,新竹巿及新北巿分別以81.50歲和80.96歲排名第二、三;國人平均壽命也呈現由北往南遞減的現象。花東地區則是最末段班,台東平均壽命倒數第一、只有76.04歲,花蓮倒數第二為77.12歲。

也就是說,台北人的平均壽命足足比台東人多了7.28歲。江東亮指出,這與地方的教育、醫療、社經資源分布的公平性有關。

雙北平均壽命高居全台第一與第三,高齡人口和比例也是全台最高。

過去我們常以為 「偏鄉很老」,偏鄉青年人口因為就學與就業因素遷徙至城市、多是老人留守故鄉,但也正因7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進入工業化社會,人口往都巿集中,這些大量移居到城巿的人口正在急速地老去。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高華指出,如果我們細看人口分布,會發現城市成為台灣老人最多的地方。

台北巿蛋黃區因為高房價等因素,人口漸漸往新北市的蛋白區擴散。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台北市有245.3萬人口,一年減少了5.3萬人,減幅達2.11%;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達57.9萬人,一年增加了1.5萬人,占總人口的23.61%。台北巿已超過嘉義縣(23.59%),成為全國65歲以上長者比例最高的縣市。

若進一步以鄉鎮市區來觀察,全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最多區域前三名都在新北市,分別是板橋區11萬481人、中和區的8萬9,168人、三重區的7萬7,199人。

城市中心與周圍聚集了大量的老人,陳亮恭指出,台北市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高齡人口比率超過全國平均的首都;新北市的高齡人口有78萬人,是全台高齡人口最多的地方。而且台北市還在「老人淨移入」中,這與年輕人將年老父母接至台北市就近照顧有關。

「城市養老的模式異於一般郊區模式,」陳亮恭說,現在的城市裡,老人量體巨大,而且都會區的家庭結構與社區型態也有差異,很難指望可以發展出家庭與鄰里互助,加上整個養老的服務成本上升,並有少子化,服務模式不能用傳統模式,「城市老」帶來新型態的挑戰。

此外,台北巿不同行政區的老化程度差別很大,萬華區、信義區和大安區的65歲以上人口比率都超過25%,內湖區則是低於20%。其中,萬華區不僅有近7,000名列冊低收入戶,是全國最多,獨居老人比例達4.3%也是台北巿第一,面臨資源不均和照顧缺乏的困境,如同是「城巿裡的偏鄉」,顯示城巿的老年照護需求十分複雜。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王順民指出,因台北市開發早,長者老、屋子老、建設老,老人出現垂直移動的問題,不僅老舊公寓無法下樓,甚至華廈也因為早年缺乏無障礙設計,連在室內都有階梯,形成「囚老」。

至於鄉村型的老化問題,從老年人口比率來看,截至2025年6月,老年人口率超過20%的縣市,除了台北市之外,還有嘉義縣、南投縣、基隆市、雲林縣 、屏東縣 、花蓮縣、台東縣、宜蘭縣、高雄市、澎湖縣,都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如果進一步分析各鄉鎮市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新北市平溪區以34.2%排名最前,台南市龍崎區34.1%次之,台南市左鎮區32.9%居第三。若以村里排行,則是以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老人比率49.59%最高,南投縣南投市光明里45.96%次之,南投縣南投市光華里43.52%居第三。

王順民指出,偏鄉高齡照顧面臨的挑戰是地處偏遠、資源難抵達、人力缺乏的問題,不能用「給福利」的角度看待,而是人權缺乏的嚴重問題,要從人流、物流、金流的政策投資介入,才能支持。

陳亮恭指出,老得更早的日本經驗,從極限城市的再生著手,過程確實非常困難,成功案例寥寥可數。因此現況是9成的日本老人居住在都市區,顯見鄉村養老高度困難。

陳亮恭認為,日本富山縣富山市的「緊密城市」策略,讓該區散居的老人家們,稍微往人口聚落與交通線上移居聚集。富山市擁有40萬人口,其中3成是長者,全新的都市規畫以輕軌串連長者居住高密度的區域,如同「糯米糰子」般,住宅密集處是糰子,輕軌是竹籤,沿著輕軌布建商業、醫療、照顧資源,活化閒置的小學,形成緊密城市,照顧資源也才顧得到。

綜觀台灣百年歷史,自日治時期開始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普及疫苗接種,大幅降低傳染病致死率,推動平均壽命顯著上升;後來,雖著經濟起飛、教育普及和醫療資源改善下,壽命持續拉長,台灣正式擠身全球前段班的「長壽國家」,平均壽命突破80歲。然而,這場長壽成就的背後,緊接著生育率下降與人口老化急速攀升的挑戰,步入「老人當家」的超高齡社會。

陳秀熙指出,在1960年出生的人,今年將要踏入65歲,這群人有33萬人之多,加上原本既有的高齡族群,老人人口累積約有450萬人。更令人擔心的是,現在45~64歲的「準高齡族群」,規模高達700萬人,一旦他們集體跨過65歲門檻,台灣將會面臨更猛烈的高齡衝擊。

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林建元表示,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活得那麼長壽的紀錄,對我們都是新的體驗,早年城市規畫著重結婚生子後可以安居樂業的環境,「小學走10分鐘會到」,現在城巿多是長者,都市就要重新規畫。

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白仁德指出,都市再設計就要把環境、文化和都市特性全盤考慮在內,一個友善的高齡城市需要有無障礙環境與通用設計,從道路平整、防滑路面,小至路標字體與選色等,需要優化的內容浩大。(時事新聞來源:少年報導者,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