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少子女化早已是國安問題。高齡醫學專家、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搶救人口負成長,主要靠提振生育率和移民政策,日、韓在這兩方面已有較大突破,我國需要建構跨部會前曕政策因應。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人力委員會創會召集人葉光芃表示,政府應成立直屬單位解決少子化,翻轉社會氛圍,破除對未婚、非婚生子歧視。
陳亮恭表示,在亞洲國家,生育率低的直接原因是不婚或晚婚,南韓改變補助方式,結婚即可獲得補助,加上其他催生措施奏效,今年南韓生育率可能優於台灣。向來移民政策保守的日本,近年也有突破,放寬外籍人士的永久居留權,在缺工成為全球普遍現象的今天,日本此舉有助吸引專業技術人才。
葉光芃表示,去年新生兒約十三萬五千人,總生育率若持續維持「一」,也就是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小孩,卅年後新生兒數恐將減至六萬五千人,三代之內新生兒數量恐怕只剩一萬五千人。他建議,短期政策應讓生育率止跌,至少維持在一點三左右,長期每位女性要生育二人以上,才能維持現有人口結構跟勞動力規模。
政府曾成立少子化辦公室,但迅速解散。葉光芃批評,我國類似「辦公室」多為虛張聲勢,幾乎無實質成效,新生兒數近十年來持續下跌。他主張應由總統或行政院長成立直屬單位,常態性跨部會溝通,涵蓋衛福部、內政部、教育部,甚至移民政策等都須整合考量。
陳亮恭也表示,不論是透過補助或創造友善育兒環境,或改變移民政策來增加外來人口,這些都必須站在國家整體的高度,跨部會達成共識,才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行動,例如日本已故首相安倍在任內設立「一億總活躍大臣」,面對人口負成長,其責任便是讓全日本活躍於社會中的人口不低於一億人。
葉光芃感嘆,不論生育補助或試管嬰兒補助都只是「下策」,政府應讓家庭僅需「負責生」,無需擔憂養育問題。否則考量原本父母雙親,以及自身工作等挑戰,家庭若陷入「三明治世代」壓力,根本不敢生。他強調,政府應透過完善福利制度,甚至可將部分國防預算轉為育兒投資,全面提升年輕世代福祉。(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8.0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