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來自於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一至五月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到1,154人,這其中高齡者的死亡數量出現逆勢上升,達到507人,占比超過43.9%,相較於2024年同期更是增加25人,此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擔憂,畢竟,高齡者交通事故的危機控管及其相關的挑戰與對策,實比想像中來得複雜與棘手,況且又要如何呼應『人本交通』精神理念而來的交通事故分齡化管理。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指出今年(2025年)前五個月共計發生165,197起的交通事故案件,造成221,210人死傷,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777人,雖然,總體死亡人數乃為2019年以來的最低,但是,高齡者的死亡人數卻是呈現不減反增的相差趨勢。至於,導致高齡者交通事故之所以會相向增加,主要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一)身體機能退化:身體機能退化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者的反應能力、判斷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均會有所下降,這也使得駕駛或行走時更容易發生事故;(二)藥物副作用:高齡者往往因個人的健康問題,而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或後遺症,是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安全駕駛能力;(三)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另一重要肇因,調查顯示許多高齡者在駕駛時,容易出現恍神和分心的情況,這也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四)家庭支持量能不足:家庭支持量能不足則是社會結構性問題所致,這是因為,現今的勞動分工型態,導致原生家庭對於長者的外出需求,難以及時和有效的支援滿足,自然會增加獨自或兩老外出的交通風險機率;(五)交通環境不友善:偏鄉地區公共交通資源匱乏,使得高齡者不得不依賴機車或自行開車出行,進一步提高肇事或出事的危險機率。准此,上述的數據和歸因現象,不僅揭示高齡者在交通安全中的脆弱性,也著實反映現行交通管理體系在應對和滿足高齡族群需求方面的嚴重不足。

冀此,針對高齡者交通事故的增加,當有以下幾項的改善對策:(一)加強交通安全宣導:針對高齡者的特性,設計專門的交通安全宣導計畫,提升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和風險辨識能力;(二)優化交通基礎設施:改善道路設計,增設人行道和交通信號,特別是在高齡者常出入的高危險區域,規劃設置所謂的高齡友善路段;(三)推廣大眾公共交通:加強偏鄉地區的公共交通服務,提供高齡者更為便捷出行的多元選擇,藉此降低對於騎乘機車或自行開車的依賴性;(四)實施駕駛評估制度:對高齡者的駕駛能力進行定期評估,必要時提供駕駛訓練或建議他們選擇其他出行方式。職是之故,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來儘管以上的權變措施,可望改善高齡者的交通安全,但是,在其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如何克服城鄉的公共交通資源落差,藉此有效地推動公共交通的區域性發展,從而滿足高齡者的具體需求?又如何在全社會上形成對於高齡者的理解與包容,減少對他們的偏見?換言之,交通事故的分齡化管理已成為交通安全研究的重要議題之際,針對高齡者因其生理機能、心理素質、生活習慣、物理環境、交通設施、社會性標籤等交織影響,更是需要一套整全多層的通盤性規劃,更遑論於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人本交通理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因成本考量,而讓長者的參與權和行動權被忽視或漠視。

總之,高齡者交通事故的上升趨勢,不僅是一項數據上的警示,更是全社會對於交通安全管理的一次深刻反思,就此而言,從駕駛者到路人的肇因事由、從老幼到其他人口的年齡分布,以及從事前的精進防制到事後的嚴懲重罰等變異情形,自當是要有分類、分級分流處遇計畫,像是高齡者事故係以機車為主,當事者老人的肇事比率高達58%,肇事原因包含恍神、心不在焉、身體機能退化、服藥副作用等,如此一來,諸如調整監理制度、啟動「路老師」專案以及宣導交通安全觀念等為長者所量身訂製的配套措施,實屬必要,至於,扣緊社會性參與及其健康促進的關懷旨趣,要如何有效滿足高齡族群易行、易動的相關需求,顯然,對於交通事故的有效控制,宜有回歸於交通服務輸送之於可及、可近、便利、及時、實惠、受用等長者願意使用的拉扯因素考量。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7:「前5月交通事故1154死,高齡者近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