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的推估,今年(2025年)臺灣地區45歲以上的人口,將一舉突破總人口數的一半,這意味著會有超過1,100萬人,同時要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其中特別是45歲中年人的特定人口族群,更是處於五味雜陳的重要轉折點,像是人生幸福感隨著年齡而呈現U型曲線,尤其在48.3歲時達到谷底,此外,40至64歲族群的生活滿意度也出現下滑;連帶地,根據OECD的數據顯示,45至54歲的全年總工時高於其他國家平均值,至於,在心理健康方面,41至65歲的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也比十年前增加了30%以上,無疑地,涵蓋生理、心理、認知、社交等等的這些變遷數字,乃是一項集體、共通、深邃、複雜的社會性警訊。
事實上,跨過45歲這一個生理範疇的年齡界限,不應該只是被視為人生特定面向的下坡期,相反地,此一階段當可成為從中年期過渡到壯世代的一個重要轉換期,像是從變老到迎老、從包袱到養分、從守成到蛻變,以及從過往的年輕氣壯到再一次的新盛年時期,特別是對於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來說,45歲以上人口過半的客觀現象,這不僅是一項嚴肅的人口發展變遷課題,更是涉及到工作、學習、居住、財富、人際關係、身體健康等多方面挑戰、機遇的整體性社會事實。誠然,造成中年人感受到生活滿意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且複雜的,這其中包括:(一)首先,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中年人面臨到更大的職業競爭壓力,畢竟,快速多變的經濟環境,許多中年人感受到來自於年輕人的世代競爭,這種競爭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穩定性,還可能會對其生命價值感產生某種的自我貶抑;(二)其次,晚生、少生和年邁父母的家庭結構,對於中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會產生牽動影響,特別是許多中年人需要承擔照顧父母和子女的雙重責任,這種“夾心層”的熱壓三明治,著實加重了他們的生活負擔和生命負荷,進而讓心理健康維護產生某種的潛在風險;(三)再則,文化觀念的轉變也會影響到中年人對其自我的意像投射,過往的傳統觀念,中年被視為是人生得勝的巔峰期,但是,如今來自社會對於壯世代年齡主義的偏見、微歧視,已讓中年人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感到被邊緣化。
針對以上挑戰,全社會應該要採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以支持中年壯世代的全人發展,像是:(一)首先,應加強職業再培訓和終身學習機會,幫助中年人提升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環境,藉此讓他們保有職場競爭力和增強工作的職業價值;(二)其次,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統,提供更多的心理諮詢服務,並積極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中年人識別和應對不同來源的生活壓力,藉此減少或降低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三)再則,可以建立同儕群體的社會性支持網絡,透過經驗分享的社會性參與,來讓中年人互相支持以減少孤獨感;(三)最後,公共政策的制定,應重視中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統,推動家庭友善政策,讓中年人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以減輕他們多重的角色扮演壓力。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點明:實有必要嚴肅看待此時當下的時空脈絡環境所關乎到中年期或壯世代不同生進程的人生文本,及其身心狀況、健康管理、家庭動力、職能提升、經濟能力、社會資本、認知基模、生涯規劃等全人發展,從而找出相迎新盛年之可欲、可行、可為、可能和可以實現的因應對策。
總結來說,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臺灣的中年壯世代需要社會性關注、社會性對話、社會性投資和社會性相融的共同努力,來讓他們在此一殊異的人生階段,能夠迎接挑戰、發揮潛能,進而實現自我價值;連帶地,從中年期以擴及到不同生命週期而來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像是出生滿30天的「新生兒」、出生滿1歲的「嬰兒」、出生滿2歲的「幼兒」、未滿6歲的「學齡前期」、7歲至未滿12歲的「學童期」、12歲至未滿18歲的「少年期」、18歲至未滿35歲的「青年期」、35歲至未滿45歲的「壯年期」、45歲至未滿65歲的「中年期」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期」等,皆有其復歸於『世代學』之典範建構的迫切、必要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壯世代是家庭的一份子,也是社會結構貢獻度最高的族群,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見,還會被老闆或消費者啐啐唸,依舊默默在台灣背後支撐著經濟。當然家庭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每個人總有一天會走到這階段,所以不管是誰都要學會『包容』壯世代的不容易,相信台灣職場環境會更友善,經濟就會走向更好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