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公布新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部長鄭英耀14日透露,原則上,進入校園後,手機採集中管理,至於執行方式,教育部尊重各校訂出規範與辦法,今年9月開學後實施。教育團體批評教育部「沒有肩膀」,把責任全推給各校處理;國教盟支持手機集中管理措施,但建議應依不同年齡階段採行不同管理方式。

針對學生手機管理,教育部2019年訂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讓學校可以訂定校內手機管理規範,除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學生手機須關機。不過,因各校規定不同,常引發爭議,教育部研擬修正使用原則,然修訂草案內容遲未公布。

鄭英耀昨日出席「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記者會受訪表示,該原則已經和家長、教師、校長團體充分討論,完成行政程序後,預計下周前公布,今年9月開學後實施。 以集中管理為原則,至於管理方式是每間教室有收藏地點,還是學校統一設置「養機場」或相關收納空間,教育部尊重各校決定。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表示,過去出席教育部召開學生手機管理會議時,教育團體多次建議應區分學制,針對國中小與高中職採不同管理方式,特別是國中小階段,應率先強制實施手機集中管理,以有效減少學生使用手機時間,降低3C產品對身心發展的潛在危害。

林碩杰說,國際上已有不少國家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群軟體,並明令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台灣政府在此議題上的消極態度,令人憂心。他呼籲,「該是清醒的時候了,請政府伸出援手,救救孩子吧!」

國教盟支持手機集中管理措施,國中小可採取入校集中管理,高中階段則納入自主管理與數位課程輔導。

EdYouth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指出,政策核心在於「教育意義」,但如今沒看見其他配套措施,手機管制只是讓學生從玩手機變睡覺的差別,遂無法認同教育部供稱能提升教育品質的目的。

北市一所私立高中張姓教師表示,目前學校已實施手機集中管理,學生到校後便由導師統一收取,但執行上保有彈性,若學生表明有正當使用需求,教師也會酌情處理。他指出,這項措施學生與家長普遍都能接受,執行順利。(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