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的推估,今年(2025年)臺灣地區45歲以上的人口,將一舉突破總人口數的一半,這意味著會有超過1,100萬人,同時要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這其中特別是45歲中年人的特定人口族群,更是處於五味雜陳的重要轉折點,像是人生幸福感隨著年齡而呈現U型曲線,尤其在48.3歲時達到谷底,此外,40至64歲族群的生活滿意度也出現下滑;連帶地,根據OECD的數據顯示,45至54歲的全年總工時高於其他國家平均值,至於,在心理健康方面,41至65歲的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也比十年前增加了30%以上,無疑地,涵蓋生理、心理、認知、社交等等的這些變遷數字,乃是一項集體、共通、深邃、複雜的社會性警訊。
事實上,跨過45歲這一個生理範疇的年齡界限,不應該只是被視為人生特定面向的下坡期,相反地,此一階段當可成為從中年期過渡到壯世代的一個重要轉換期,像是從變老到迎老、從包袱到養分、從守成到蛻變,以及從過往的年輕氣壯到再一次的新盛年時期,特別是對於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來說,45歲以上人口過半的客觀現象,這不僅是一項嚴肅的人口發展變遷課題,更是涉及到工作、學習、居住、財富、人際關係、身體健康等多方面挑戰、機遇的整體性社會事實。誠然,造成中年人感受到生活滿意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且複雜的,這其中包括:(一)首先,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中年人面臨到更大的職業競爭壓力,畢竟,快速多變的經濟環境,許多中年人感受到來自於年輕人的世代競爭,這種競爭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穩定性,還可能會對其生命價值感產生某種的自我貶抑;(二)其次,晚生、少生和年邁父母的家庭結構,對於中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會產生牽動影響,特別是許多中年人需要承擔照顧父母和子女的雙重責任,這種“夾心層”的熱壓三明治,著實加重了他們的生活負擔和生命負荷,進而讓心理健康維護產生某種的潛在風險;(三)再則,文化觀念的轉變也會影響到中年人對其自我的意像投射,過往的傳統觀念,中年被視為是人生得勝的巔峰期,但是,如今來自社會對於壯世代年齡主義的偏見、微歧視,已讓中年人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感到被邊緣化。
針對以上挑戰,全社會應該要採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以支持中年壯世代的全人發展,像是:(一)首先,應加強職業再培訓和終身學習機會,幫助中年人提升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環境,藉此讓他們保有職場競爭力和增強工作的職業價值;(二)其次,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統,提供更多的心理諮詢服務,並積極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中年人識別和應對不同來源的生活壓力,藉此減少或降低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三)再則,可以建立同儕群體的社會性支持網絡,透過經驗分享的社會性參與,來讓中年人互相支持以減少孤獨感;(三)最後,公共政策的制定,應重視中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統,推動家庭友善政策,讓中年人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以減輕他們多重的角色扮演壓力。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點明:實有必要嚴肅看待此時當下的時空脈絡環境所關乎到中年期或壯世代不同生進程的人生文本,及其身心狀況、健康管理、家庭動力、職能提升、經濟能力、社會資本、認知基模、生涯規劃等全人發展,從而找出相迎新盛年之可欲、可行、可為、可能和可以實現的因應對策。
總結來說,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臺灣的中年壯世代需要社會性關注、社會性對話、社會性投資和社會性相融的共同努力,來讓他們在此一殊異的人生階段,能夠迎接挑戰、發揮潛能,進而實現自我價值;連帶地,從中年期以擴及到不同生命週期而來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像是出生滿30天的「新生兒」、出生滿1歲的「嬰兒」、出生滿2歲的「幼兒」、未滿6歲的「學齡前期」、7歲至未滿12歲的「學童期」、12歲至未滿18歲的「少年期」、18歲至未滿35歲的「青年期」、35歲至未滿45歲的「壯年期」、45歲至未滿65歲的「中年期」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期」等,皆有其復歸於『世代學』之典範建構的迫切、必要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壯世代是家庭的一份子,也是社會結構貢獻度最高的族群,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容易被聽見,還會被老闆或消費者啐啐唸,依舊默默在台灣背後支撐著經濟。當然家庭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礎,每個人總有一天會走到這階段,所以不管是誰都要學會『包容』壯世代的不容易,相信台灣職場環境會更友善,經濟就會走向更好的一方。
本文詳盡分析臺灣中年壯世代在邁入超高齡社會下所面對的多重挑戰,從職場競爭、心理壓力到家庭結構轉變,皆勾勒出一幅深具社會意涵的世代樣貌。當代家庭緊密度已不如從前,家庭型態趨向多元,核心家庭、單身戶增加,導致中壯年者在承擔照顧責任的同時,常面臨情感支持與資源匱乏的困境。若這群人進入老年階段時,社會制度未能及時調整與補位,將可能引發下一波高齡照護與孤立問題。因此,文中所強調的終身學習、心理健康支援與家庭友善政策,不僅具有高度急迫性,更是國家長遠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投資。中年期不應被視為人生的下坡路,而是一段有機會轉型為新盛年的關鍵階段。唯有透過整體性政策回應其身心需求,才能使中壯世代在超高齡社會中持續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也為整體社會創造穩定與希望的未來。
社會正快速步入超高齡時代,中年壯世代不僅肩負著家庭與職場的雙重責任,更是連結年輕世代與老年世代的重要橋樑。故此我們應該改變對中年的既有印象,不再將它視為人生的下坡期,而是重新正向看待,視為轉型與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個人身心發展與社會角色轉變的關鍵契機。
中青壯年群體擁有豐富的生活與職場經驗,職場相對穩定。他們在家庭中多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也在工作崗位上承擔著重任,支撐著社會的正常運作。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說明不同階段的生命任務提供了清晰脈絡。青年時期的核心挑戰是建立自我認同和親密關係,而中壯年則面臨「生產力對停滯」的課題,重點在於如何持續貢獻社會、關懷下一代並找到生命意義。
若能促進不同世代間的對話與交流的機會,讓年輕人和中年人能互相理解、支持與學習,共同面對人生的挑戰與機遇。這樣的跨世代互動不僅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也能激發創新思維,為國家帶來持續發展的動力。
根據內政部的推估,今年(2025年)臺灣地區45歲以上的人口,將一舉突破總人口數的一半,台灣即將進入一個以中高年齡人口為主的社會結構。其中45歲是人生最不快樂的時期,這是全球共通的生命曲線,因為各種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會..壓力造成的危機。但是45歲中年人「真正危機」並非因為變老,而是「不變」,應及時調整心態和技能,重新設定目標,學習新能力和專業轉型的必要性,趁早為第二人生鋪路。
中年人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市場對他們的認識不足,忽視了中年員工的潛力如擁有豐富的經驗,溝通能力和穩定的工作態度。再加上企業往往有年齡及數位歧視,更傾向於投資具有高學習力,數位能力強的低薪年輕人才。為此中年人應該自我提升數位技能及開放的心態才可改善薪資停滯,升遷受阻等職業發展問題;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也能幫助企業達到更高的效益。建議:(A)數位技能與自主學習:中年人應轉變過去習慣的學習方式,從依賴公司安排的專業訓練,轉向自主學習,尤其是利用各種線上課程,證照學習等資源。這樣可以快速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並提升自己在職場中的競爭力。(B)政府資源的善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補助方案是一個極具價值的資源,中年人可以通過這些補助進行專業技能的提升,每人最高可獲得7萬元補助,從而減少學習成本。(C)社群學習與生活平衡:透過社群學習群組一來可擴展人脈並學習到更多市場的趨勢。
此外中年人有家庭,家人,要照顧,也應該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通過運動,休閒等方式保持心理健康,可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隨著少子化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企業必須調整對員工的職務設計,如彈性工作時間,縮短工時,居家辦公等措施將有助於中年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生產力。中年人若能及時調整心態並提升數位能力,將經驗分享新進同仁,將能在職場上維持競爭力。企業和員工應該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從而讓中年人繼續發揮其在職場中的價值。
目前在勞動部的法規定義裡,「中高齡」是指年滿四十五歲~六十五歲之人。即便法律條文中明定了禁止對於中年壯世代的就業年齡歧視等等,但實際上在生活周遭裡,無論是自願或被迫面臨中年轉職的人們,總是在年齡上就容易先碰壁。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偶爾就會有一些中年壯世代的網友分享所謂的「求職鬼故事」,譬如人資常常希望用24歲的起薪,招募有20年工作經驗,但年齡不要超過40歲的人等等,這種數學加總上就不合常理的諷刺性期望。
當然,中年轉職時所面臨的門檻,除了當事人無力改變的就業年齡歧視之外,個人認為,文中王老師提出的「支持中年壯世代的全人發展」改善措施裡,第一項的「應加強職業再培訓和終身學習機會,幫助中年人提升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環境,藉此讓他們保有職場競爭力和增強工作的職業價值」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有許多中年人雖擁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經驗,於原職場中看起來也一直處於穩定的職位,但卻很抗拒學習新知,認為只要仰賴自己的經驗法則就好,對於再培訓與終身學習興趣缺缺;即便是與其所在產業相關、與本身工作領域相關的專業充實,在被迫面臨轉職前,他們都不認為有必要去學習,或是覺得「學不來」而採取消極態度。結果就是一旦面臨公司政策、體制調整時,這些中年壯世代便缺乏競爭力,很快地被淘汰。試圖要進入新職場的時候,同樣的問題立刻很現實地擋在當事人之前,於是更加重了挫折感,也讓這些中年壯世代在經濟、人際、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倍增,若是無法找到調適方式與宣洩出口者,很容易在心理健康上產生問題。
所以,無論是現在正處於青壯年期的人,或是已進入中年壯世代的人,如何持續讓自己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態度——不僅是限於職業能力上的學習而已,在精神層面的自我對話能力學習同樣重要!學習如何接受不同年齡時期的個人身心狀態的自然轉變,讓自己在各方面都持續保有願意開放「升級」之心,而非陷入故步自封的頑固封閉狀態,個人認為才能讓中年壯世代在面臨各種環境變化時,不會先自己壓垮自己,反而能夠善用原有的成熟經歷,展現出「衝撞固有框架」的「壯(撞)世代」堅強實力。
第一,事實陳述,內政部的推估,4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準備超過台灣人口的 一半,換句話說,就是人力歲數上的質與量,就會有不同的差異,跨過45歲這一個生理範疇的年齡界限,似乎是社會上大家的認知(小弟個人不認同,至少我跑起步來,比很多年輕小夥子還要快許多……),或許也會被視為人生的下坡期,但是,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當作是一個,中年期到壯世代的過渡期,45歲以上人口過半現象,這人口發展嚴肅的議題,須面對到工作、學習、身體健康等多方面挑戰,因此我們就更應該,著想該如何有效運用這些人力資源,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是超高齡的社會,需要老幼扶攜,老老扶持。
第二,歸因事由,現在,社會結構的變化,讓中年人面臨到更大的職業競爭壓力;再則,晚生、少生和年邁父母的家庭結構,產生的狀況,有可能就是,1個家庭養2個家庭,甚至,1個家庭可能要養到4個家庭(自己、雙方家長、甚至三代同堂)的可能;因此文化觀念的轉變,對於壯世代年齡主義的偏見、微歧視,必須讓中年人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不感到被邊緣化。
第三,具體改善,新盛年,45歲到65歲人力運用,這是一個相當需要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共同研討的議題,如何運用這些具有豐富經驗、知識甚至技能的新盛年人員,發揮最有效的運用,安置在最可靠最有價值的位置,進而產生最大的效益,因為不同領域元素,可能就會產生不同變化的效果。很多到了這個歲數,這樣階層的人可能也有已經不愁吃穿,不願意工作,不願意提供生產力,然卻依舊具有不小的消費力,意旨的他們的能力與價值不菲,如何讓這些人願意再出來盡棉薄之力,這個課題,應該不是只有錢可以買的到的,或許應該要以「尊重」、「榮耀」甚或「成就」,使其願意再次投入社會,成為中堅分子,去影響更多更需要幫助的人。
第四,最後,45歲、55歲、65歲……它終究只是生理年齡的一個代表數字,人力資源除了有效運用外,也必須妥善運用這些人力,使其繼續成長與與學習,因為接受新知和轉變,未來新盛年的人將不斷思考、創新與變化,也不再等於「老化」的標籤了。相信,只要是自己想學、想去嘗試的事情,一定可以打破既有的規則,舊有的框架,還可以再造20年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