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四年前將「網路成癮症」列入疾病治療項目,健保署統計就醫人數,一一○年二九四人,一一三年增至八八一人,患者以十三至十五歲男性居多,愈來愈多青少年因網路成癮影響生活,而接受治療。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指出,近九百人被診斷為「網路成癮症」,但實際罹病人數遠高於此。全球估計網癮盛行率約百分之三,台灣約七十萬人符合診斷條件。若以中國大陸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盛行率百分之十推估,台灣約八萬名青少年需接受治療,換算後實際就醫者僅約百分之○點一三,絕大多數患者未接受診斷與治療。
「大部分案例係在成癮且嚴重影響生活,才送至醫院。」臧汝芬說,日前收治一名十四歲國中男生,因憂鬱、暴力行為而被強制就醫,問診時發現,個案課業壓力沉重,成績不如預期,而產生挫折,進而沉迷線上遊戲尋求成就感,於是翹課、說謊,躲到網友家打電動。在一年內情況惡化,家長限制上網,他就揚言自殺,在斷網後,居然對母親拳打腳踢,送醫才確診為成癮。
至於就醫人數,男多於女,臧汝芬表示,臨床觀察網路成癮症男女比率應該相似,只是男性病態行為更為明顯些,較容易出現自殘、暴力行為。女性則偏好情緒依附與互動性高的內容,如IG或聊天平台,將按讚數與點閱量視為自我認同。
在治療上,網路成癮分為「線上遊戲型」與「非線上遊戲型」,一一三年就醫的八八一人中,線上遊戲型占七八九人,其中男性六○二人、女性一八七人;非線上遊戲型則為九十九人,男性五十六人、女性四十三人,臧汝芬說,這與臨床觀察趨勢相符。
網路成癮診斷目前是透過九大症狀評估,包括經常想著與網路有關的事、無法控制上網衝動、需花愈來愈時間上網才能滿足、幾天不上網就感到不安或憤怒、上網時間總超過預期、難以控制或減少使用網路、花費大量時間上網、為了上網不擇手段、明知已對身心造成影響仍無法停止;若有符合其中五項,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臧汝芬強調,若成癮行為超過一年,且影響日常功能,更難矯正,家長應關注孩子網路使用狀況,及早介入管理,避免孩子陷入網癮困境。(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4.09)
筆者認為「兒少網路成癮」的議題已進入需高度重視的程度,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帶來的社群恐慌令青少年產生許多的負面情緒,包括孤單、焦慮、情緒困擾、影響真實人際與神經發育…等。而對於防治兒少網路成癮的論述眾說紛紜,如:尋求替代性活動或協助孩子自我控制等,但筆者建議,能否嘗試以公權力規範兒少使用社群媒體的年齡,意即:在孩子使用手機的自律能力不足的階段,不應讓孩子過早接觸。筆者常在公共場合發現: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安靜不影響自己而讓孩子在一旁恣意使用平板遊戲,筆者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育兒方式。試問當孩子體驗過網路遊戲的聲光刺激後,還能靜下心去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嗎?還能細膩的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的美好嗎?或許有些父母會覺得,現在就是新生代的數位化時代,若不讓孩子跟進或許會影響學習,然而~這就像武器雖可防身,但在未能掌握使用武器的方法前,每一項武器都是危險的!
以上是筆者的淺見,希望能對於父母育兒方針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