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說是一波波寒流來襲,但是,在晨曦初露時分之際,好不容易有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入室內,而讓人有著絲絲溫暖感受,只不過,閱讀著媒體「女性義務役該上路嗎?國防部『這樣回應』沒說死!其他國家推行後發生什麼事?」的斗大標題,不禁令我們對於國防軍力及其國家安全有著反差性思索,這是因為:根據國防部報告指出,自2018年全面推行全募兵制以來,志願役人數出現持續下滑趨勢,此一現象如同一股暗流,悄然影響國軍的建軍備戰,尤其是在當前少子女化問題日益嚴峻的時空背景下,兵源短缺的挑戰顯得愈發迫切,這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女性義務役的課題,畢竟,這不僅是關乎到軍人數字變化及其軍事人力資源配置,更是對於國家安全及性別平等的深刻反思。
對此,國防部表示,未來的政策研議必須綜合考量多重因素,像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戰力人員的需求、訓練資源的配置,以及性別文化的適應性等,而這些因素更有如繁複的拼圖般,必須要仔細拼湊,才能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女性義務役圖像,然而,推動女性義務役的討論背後,隱藏的乃是更為複雜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畢竟,這些環扣鑲嵌的錯雜因素,就如同一張精密的網絡,交織著兵源、兵力、役類、性別、戰力與役期等多重性心智圖像,遠地不說,從男性、女性到跨性別的多元性別視角,我們不得不面對徵兵制與募兵制之間的辯證關係,甚至於是進一步地擴及到義務役與替代役的選擇,傳統作戰與數位科技戰爭的轉變,乃甚至是關乎到國家認同及其從軍意願的矛盾情結。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聚焦於生理性別的義務徵兵制,已然是窄化了性平的精神意旨,畢竟,在這裡要被彰顯的實乃是保家衛國的精神意旨,然而,這一理念的實現並非只是依賴於一分為二的性別劃分,而是當面對危機與挑戰時,我們必須思考在軍事訓練中,如何針對不同性別的屬性特點,來制定出適宜備戰與作戰的專業性要求,這樣的思考,既是對於傳統觀念的挑戰,也有其對於未來軍事體系的解構、重塑;連帶地,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當前時代,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也讓我們的處境安全充滿諸多挑戰,如此一來,更有必要針對包括確定環境、風險環境、兩難環境和不確定環境,進行包括女性義務役在內的決策分析,藉此有助於我們思考制定不同的應對策略,據以提升國防體系的靈活性與韌性,這是因為:無論是男性、女性或跨性別,都應該被視為國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軍隊的量能與作戰能量,最終取決於我們如何能夠有效整合這些多樣資源,而非是侷限於狹隘的生理性別範疇。
總之,當我們在思考女性義務役的議題時,理應是要超越性別的界限,從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理解軍事訓練與國家安全的關聯性,這不僅是關乎到性別問題,更是關涉到要如何在多元化社會中,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畢竟,每一位志願役成員的選擇,都是對於國家安全的承諾,而這份的承諾,自當有其來自對於何種或不同的性別,所應該要有的多元尊重、包容差異,以及應該要有國族認同。
誠然,將「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施用於國防領域裡,更是只有包容與多樣性才能夠真正構建起堅韌不拔的軍事力量,就此而言,對於女性義務役的當兵命題旨趣,除了勇於探索外,更要善於整合,以讓部隊軍旅的這塊土地上,窺見到更多屬於性平的未來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兵源短缺與國防需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女性義務役的討論成為焦點。然而,這樣的議題不應只是性別二元對立的爭論,而是應該放在「全民國防」的架構下,從多元性別、軍事專業分工及國家安全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台灣的兵役制度。
以色列的例子顯示,男女皆須服役的制度不僅提升了兵力來源,也讓國軍具備更全面的作戰能力,女性在情報、技術、醫療、後勤等領域展現專業貢獻。同樣地,泰國在徵兵制度中,尊重跨性別者的身分認同,讓國防體系更具包容性。這些國家的做法,展現了兵役制度不只是關乎性別,更關乎如何讓每一位適任者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所長,強化國防。
台灣是否能參考這些經驗?在少子化趨勢下,國防體系確實需要更多元的兵力來源,然而,推動女性義務役並非單純的「補足人力缺口」,而應該從制度設計上,確保每個服役者都能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價值。可以考慮的不只是全面徵召女性,而是推動「國防役」或「專業役」,讓所有適齡公民(不論性別或性別認同)都能依照自身專長,參與軍事或國防相關的服務,例如網路安全、醫療救護、災害應變等領域。
國防是全民的責任,性別不該成為限制,而應該是戰力整合的一環。參考國際經驗,台灣或許能在未來探索一條更具彈性、多元、尊重個別差異的兵役之路,確保國家安全的同時,也展現社會的進步價值。
論性別與軍事的相互關係,若以台灣視角進行切入探討,從宏觀至微視可由幾個面向分析,國際關係、國安規劃、運行類型最終到實踐層面,可簡要概括性論述。有關國際關係,美國大選後川普要求各國須提高軍事預算,占比5%甚至以上,並非僅針對太平洋島鏈的台灣,同時也包含歐洲等美國資本主義戰線友邦,台灣作為戰略要地之一,本身在與中關係上即呈現衝突且矛盾的拉扯,軍事更是首當其衝,這也影響台灣在討論內部國安時,需考量特殊的地緣關係。國安規劃不僅只在軍事,同時也與國家財政規劃、人口結構及勞動分配息息相關,2025年達6470億元,且總統亦於記者會表示將讓國防預算達GDP 3%以上,這也在財政分配的大餅裡,社會福利勢必會被壓縮。
另一方面,也代表國防將有大筆金源投入,而國防不單僅有人力擴增一項,更有武器、硬體設施、軟體設備、內部機制等尚多改善空間。運行上有募兵制徵兵制可選,而服兵役則有義務役、替代役及自願役等,但光採行制度或服役情況本身就存在爭執點,是否貼合台灣實際國防需求,這本身即是國防專業領域人才及政府應思考之方面,而更基礎的內部機制,關於長期伙食之健康及美味、軍營內外環境衛生、制度是否存在權力壓迫,早已在過往從軍的「生理男性」們就爭論不休,每年攀升的自殺率、洪仲秋事件的虐待致死,陽剛環境的性少數壓迫,既有存在軍營的男女都將面對性的騷擾、霸凌甚至侵害,內部申訴管道恐有存在紕漏早已在偶爾流出的八卦新聞時有耳聞,而這些話題早已在討論中司空見慣,在這些基礎問題上無根本改善並有實際作為,甚至都無法提高男性參軍的情況下,要求女性服兵役,到底是想彌平軍事人力缺口、還是只是透過性別議題轉移群眾對於軍隊現行制度的不滿,再者,女性即使當兵,即使無男女實際差別待遇,對於軍人本身的職位升遷機制,受訓是否完善也有待商榷,去年才有女官被捲入渦輪內,也有修戰車致死的青年士兵,政府要改善軍事問題,聚焦性別也僅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如何融化冰山,才是避免危機的關鍵。
賴總統宣示國防預算將占GDP3%,軍武頻道:https://reurl.cc/WA6X1D
女官慘死,三立:https://reurl.cc/O5Zk6g
士兵修戰車致死:https://reurl.cc/GnZymZ
傳統上,當兵一直被視為男性的義務,女性通常不會被納入這個範圍。但近年來,隨著性別平等的推進與國防需求的變化,許多國家開始重新思考「女性義務役」的可能性。目前全球有幾個國家已經實施或考慮女性義務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以色列。以色列是少數對女性實施義務役的國家之一。所有18歲的以色列男女都必須服兵役。因為以色列周邊安全局勢嚴峻,國防壓力大,因此女性也被視為國防的重要力量。台灣的國防環境與以色列有相似之處,都面臨潛在的外部威脅。台灣要不要讓女性服義務役,應該思考如何讓國防體系更有彈性,並讓全民都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貢獻。可以借鑑他國的經驗,朝向「多元化國防服務」的方向發展,而不一定要強制所有女性都服義務役,而是可以提供更多參與國防的方式,如替代役、專業役等。(胡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