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雖說是一波波寒流來襲,但是,在晨曦初露時分之際,好不容易有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入室內,而讓人有著絲絲溫暖感受,只不過,閱讀著媒體「女性義務役該上路嗎?國防部『這樣回應』沒說死!其他國家推行後發生什麼事?」的斗大標題,不禁令我們對於國防軍力及其國家安全有著反差性思索,這是因為:根據國防部報告指出,自2018年全面推行全募兵制以來,志願役人數出現持續下滑趨勢,此一現象如同一股暗流,悄然影響國軍的建軍備戰,尤其是在當前少子女化問題日益嚴峻的時空背景下,兵源短缺的挑戰顯得愈發迫切,這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女性義務役的課題,畢竟,這不僅是關乎到軍人數字變化及其軍事人力資源配置,更是對於國家安全及性別平等的深刻反思。

對此,國防部表示,未來的政策研議必須綜合考量多重因素,像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戰力人員的需求、訓練資源的配置,以及性別文化的適應性等,而這些因素更有如繁複的拼圖般,必須要仔細拼湊,才能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女性義務役圖像,然而,推動女性義務役的討論背後,隱藏的乃是更為複雜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畢竟,這些環扣鑲嵌的錯雜因素,就如同一張精密的網絡,交織著兵源、兵力、役類、性別、戰力與役期等多重性心智圖像,遠地不說,從男性、女性到跨性別的多元性別視角,我們不得不面對徵兵制與募兵制之間的辯證關係,甚至於是進一步地擴及到義務役與替代役的選擇,傳統作戰與數位科技戰爭的轉變,乃甚至是關乎到國家認同及其從軍意願的矛盾情結。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聚焦於生理性別的義務徵兵制,已然是窄化了性平的精神意旨,畢竟,在這裡要被彰顯的實乃是保家衛國的精神意旨,然而,這一理念的實現並非只是依賴於一分為二的性別劃分,而是當面對危機與挑戰時,我們必須思考在軍事訓練中,如何針對不同性別的屬性特點,來制定出適宜備戰與作戰的專業性要求,這樣的思考,既是對於傳統觀念的挑戰,也有其對於未來軍事體系的解構、重塑;連帶地,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當前時代,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也讓我們的處境安全充滿諸多挑戰,如此一來,更有必要針對包括確定環境、風險環境、兩難環境和不確定環境,進行包括女性義務役在內的決策分析,藉此有助於我們思考制定不同的應對策略,據以提升國防體系的靈活性與韌性,這是因為:無論是男性、女性或跨性別,都應該被視為國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軍隊的量能與作戰能量,最終取決於我們如何能夠有效整合這些多樣資源,而非是侷限於狹隘的生理性別範疇。

總之,當我們在思考女性義務役的議題時,理應是要超越性別的界限,從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理解軍事訓練與國家安全的關聯性,這不僅是關乎到性別問題,更是關涉到要如何在多元化社會中,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畢竟,每一位志願役成員的選擇,都是對於國家安全的承諾,而這份的承諾,自當有其來自對於何種或不同的性別,所應該要有的多元尊重、包容差異,以及應該要有國族認同。

誠然,將「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施用於國防領域裡,更是只有包容與多樣性才能夠真正構建起堅韌不拔的軍事力量,就此而言,對於女性義務役的當兵命題旨趣,除了勇於探索外,更要善於整合,以讓部隊軍旅的這塊土地上,窺見到更多屬於性平的未來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