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01.早期療育一哩路
02.善行社會非營利
03.特別條例四千億
04.醫助死亡風向球
05.不當對待受虐兒
06.兒少的數位足跡
07.臺北轄內磁磚雨
08.三明治長照一族
09.核電歸零貴又髒
10.法醫作證剴剴案
11.獨立空間少輔會
12.家庭財富多貓膩
13.長照悲歌社安網
14.大幅增修病主法
15.中藥產業沒落化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四月份的第四周(2025.04.28)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早期療育一哩路」、「善行社會非營利」、「特別條例四千億」、「醫助死亡風向球」、「不當對待受虐兒」、「兒少的數位足跡」、「臺北轄內磁磚雨」、「三明治長照一族」、「核電歸零貴又髒」、「法醫作證剴剴案」、「獨立空間少輔會」、「家庭財富多貓膩」、「長照悲歌社安網」、「大幅增修病主法」以及「中藥產業沒落化」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早期療育一哩路」,去年(2024年)7月起,政府開始為6歲以下的幼兒提供6次免費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旨在於透過專業醫師使用標準化的篩檢工具,及早發現學齡前幼兒的發展遲緩問題,從而提供必要的早期療育,相關資料卻顯示這項的篩檢服務,依舊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比如全國的篩檢率僅為46.2%,而在偏鄉地區,這一數字更是低到僅有40.2%,此外,在全台的88處偏遠地區中,也有17處甚至於連一家篩檢院所都沒有,對於需要篩檢的遲緩兒家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再則,當幼兒在篩檢中被發現有異常情況而必須接受聯合評估時,在64處應提供服務的偏鄉地區當中,仍有6處缺乏迫切的必要性醫療資源,導致有需求的家長不得不大費周章前往大醫院進行聯合評估,這一情況使得早療通報人數固然持續增加,但是,後續的聯合評估能力卻顯得捉襟見肘,進而出現了『兒童早療變晚療』的荒謬現象;「善行社會非營利」,報導創世基金會今年(2025年)的捐款情況比疫情期間更為嚴峻,以往農曆年前會是捐款的高峰期,但是,今年卻出現明顯的萎縮現象,無論個人或企業,捐款的筆數、人數及其金額均出現下滑現象,尤其是行動支付的捐款也減少了近50%,現金及劃撥捐款下降約20%,乃甚至於原本穩定的定期定額捐款,也有不少民眾選擇取消或不再續捐,冀此,從財源規劃的營運機制來看,以民間善款為其大宗的財務風險控管,實有其不穩定、不確定和不安定的運作危機,如此一來,如何與時俱進於要有的應變對策,這部分需要超脫道德勸說且過度依賴的募款策略,藉此直指對於包括植物人在內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理當復歸於合法合規及其合體合制的基本提問,據以直指作為最終父母的國家機器所應該要盡負責任的角色扮演,特別是如何藉由眾人的行善作為,藉此體現社會價值、公民意識、制度變革、資源配置的文明化內涵;「特別條例四千億」,行政院會通過規模高達新台幣4,100億元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全數將以歲計賸餘支應的該筆4,100億元,係以支持產業、安定就業、照顧民生、強化韌性為其核心四大主軸,據以規劃用於提供企業金融支持、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及挹注台電與勞健保基金,這其中包含產業支持匡列930億元、國土韌性1,500億元、社會支持1,670億元,至於,社會支持項目內含撥補健保200億元、勞保100億元,以及再次挹注台電1,000億元規模,顯然,扣緊從年度預算到特別條例預算而來的是,要如何落實需求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等效益評估機制設計,這才是檢討該項善用民脂民膏的基本提問,如此一來,揆諸於過往類似特別條例預算的執行成效,便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況且上述項目是否吻合特別預算的特殊性和嚴謹性規定,以及又何以特別預算已然是朝其常態化演進,進而戕害應有的財政紀律;「醫助死亡風向球」,根據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公布的最新《醫師協助死亡》調查研究顯示,不分情境底下,由醫師依法開立或提供致命藥物,再由病患自行決定服用之所謂醫師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簡稱PAD)的支持比率有67.6%,這其中針對癌症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同時病人具無法忍受痛苦者,有高達86.2%支持可要求醫助死亡,其次為疾病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如漸凍人等罕病支持度達79.6%,第三則是病人嚴重喪失認知能力,疾病無法治癒也無改善方式,如極重度失智支持度為72.6%,值得注意的是,醫助死亡不是醫師加速結束病人的生命,而是由具備決策能力的病人自主、主動和有權利的決定自己的善終死亡,連帶地,對於支持醫助死亡的該項人身圖像,隱含著年長多於年輕、女性多於男性、無宗教信仰多於特定信仰,以及基於職業倫理、法律等因素在任何情境醫療人員均不支持醫助死亡等等有待進一步廓清的集體性認知基模,這也使得社會性對話、溝通的機制設計,實屬必要;以及「不當對待受虐兒」,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去年在超過6千件的家內受虐案件中,兒虐受害者係屬過動、發展遲緩者高達2成,至於,接受家外安置的受虐兒,更有3成為身心障礙、發展遲緩者,誠然,對照於世衛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的盛行率約6-8%,但是,去年國內6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率僅4.3%,實際接受療育者更只有2.7%,連帶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盛行率僅10%,但是,也僅2%接受過診斷和1%完成完整治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卑對尊的暴力事件加害者,近7成是有身心狀況,這其中過動占22.7%,泛自閉症診斷占17.8%,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各占百分之4.4%,以及憂鬱症占3.1%,顯然,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評估治療上,臺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畢竟,經常有情緒行為障礙的這類孩童,若是被家長或寄養家庭當成一般孩子教養的話,自然是容易引發兒虐事件,以此觀之,從難以照顧到難以安置的特殊兒少、從原生家庭到安置家庭的照顧素養、從受虐者到施虐者的家暴角色轉換,以迄於從兒少個人動力歸因到父母家庭動力歸因及其支援系統的環境動力歸因,直指該起議題現象的嚴肅性,當比想像之中的棘手、嚴重。

其次,「兒少的數位足跡」,民團發布所謂的《兒少數位足跡調查》報告,有超過8成兒少在社群媒體上活動,卻是,只有5成不知社群媒體隱私設定位置,此一包括姓名、生日、照片在內的數位素養之不足、怯弱,實乃是兒少陷入或成為數位性犯罪被害人的重要關鍵之一,畢竟,來自於教育部的調查指出,兒少在國小前即接觸網路者超過2成,在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比率更超過2成,至於,統計2023年1到5月為止,網路犯罪的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數較上一年(2022)的同期一舉增加32.2%;「臺北轄內磁磚雨」,臺北市的外牆剝落案每年有超過百件之多,這也成為市容街頭的不定時炸彈,對此,明年(2026年)的年底之前商業區、30年11樓以上建物強制要完成外牆的安檢申報,但是,至今為止的申報數卻是不到2成,若以近2千棟大樓數量來計算的話,以過去平均一年93件速度,等同於臺北市是需要花16年才能申報安檢完成,況且還有外牆剝落的諸多累犯,遠地不說,5年內超過2次以上外牆剝落的危險大樓更是高達有21棟,這也讓從老屋到老牆的危樓處境、從因地制宜到強制規定的以拖待變、從完成申報到急需修繕的老樓景況,從不同區段到道路寬度分級的分流處遇、從外牆拉皮到其他事項,以迄於從低廉管理費到公式設算調高的財務風險管理,顯現大樓運作的問題所在,又豈止於翩然而至的磁磚雨,所可以了得;「三明治長照一族」,全臺需要同時照顧上一代年邁長輩及下一代稚齡子女的所謂三明治族,比例將近8成,然而,正當家庭與工作兩頭燒之際,中間世代的三明治族群,相與關聯的心理健康議題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對此,董氏基金會表示身兼照顧年長和幼兒之照顧者角色的『夾心照顧者』,身心健康狀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惡化,特別是照顧時數與主照者性別這兩項因素對其健康變化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身心影響,尤其是每周要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的這個人,值得注意的是,面臨生育年齡普遍延後的社會變遷趨勢,致使該項女性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荷,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這也讓攸關到身心精神的喘息、協力機制設計,有進行通盤性檢視之必要,這其中包括有認清事實、相信自己、維持規律、支持系統、覺察警訊,以及放鬆時間等6項自我照顧效能提升措施,宜有建置化推廣之必要,畢竟,三明治族背後所糾結的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的雙重力量拉扯,如此一來,從單點到集體的照顧加乘壓力,致使,心理韌性、創傷症侯群、創傷知情、知情療癒、深井效應所發酵出來的照顧極限或照顧家暴情事,已然只是家庭會傷人的一項破綻出口而已,況且還有復歸於有人照顧即可、最好是有專人照顧及其是否有制度性保障以提供照顧素養的專業照顧,連帶地,扣緊支持、補充、保護或替代等屬性照顧內涵,直指出來無論是傳統社會的陽春三明治族抑或是當今的熱壓三明治族,理當皆要投以對於長照家庭動力的社會性關注;「核電歸零貴又髒」,作為全臺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將於今年的5月17日正式到期而進入除役階段,也宣告臺灣正式邁入所謂的非核家園,如此一來,出現的是包括能源安全、供電穩定、電力價格、高碳排發電、空品惡化等短期效應,特別是用電將變貴、空氣將變髒和能源結構將變得不安全,特別是正當核電走入歷史後,無碳基載電力等同於歸零的非核之後,更形加重臺灣的能源進口依存度,從而凸顯能源安全脆弱性的能源鎖喉爭戰,更遑論於臺灣要如何履行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趨勢的地球公民責任;以及「法醫作證剴剴案」,剴剴受虐致死案,法官傳喚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鑑定人出庭,證稱剴剴乃是遭人束縛約束、長時間罰站、毆打成傷,間接死因則為營養不良與肺炎,特別是剴剴外觀瘀傷與解剖後觀察到的皮下瘀傷不同,皮下瘀傷有如是跟被棒球棒毆打般呈現瀰漫狀,至於,另外一位鑑定人台大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則是以人形平面圖標出剴剴全身有42處瘀青,證明剴剴生前疑遭凌虐,顯然,科學證據的辦案糾舉,更讓這起的虐死案,增添更多的不堪與悲憫。

最後,「獨立空間少輔會」,2023年7月起司法院施行曝險少年行政輔導先行的運作機制,但卻出現少輔會分會借用警察局、派出所而遭致少年排斥,致使後續的輔導成效被打折,顯然,從借用場所到獨立空間、從主管機關警察局到各目的事業跨局處、從行政輔導到警政司法而來的諸多窒礙難行之處,直指出來關鍵之處並不全然僅止於分會有無自己的獨立空間,而是要如何復歸於包括供需的輔導服務及其背後所涉及少年、家庭、次文化、校園、社會等歸因事由的通盤性檢視輔導;「家庭財富多貓膩」,主計總處公布2023年家庭財富統計,由於當年股市大漲26.8%,加以央行升息,致使平均每戶家庭財富升至新台幣1,889萬元,也比前一年成長6.56%,只不過,家庭資產升高的同時,房價上揚再加上升息,以致房貸壓力也相對升高,這也讓2023年平均每戶家庭負債升至242萬元,同樣創下新高,負債比前一年成長4.6%,顯然,一來一往的表面富貴,背後隱含的是從股市投資效益到房價貸款負擔、從主動收入到被動支出、從貧富差距到社會不均、從相對貧窮到絕對剝奪而來的當代臺灣社會階層深化或惡化之不堪情事;「長照悲歌社安網」,發生於新北市一起糾結有重度身障、離婚後又同居、照顧者非本國籍且無替代照顧者等條件情境交織而來的照顧者殺人悲歌,除了直指現行有待改進的社安網機制運作外,諸如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是否合一的系統鈎記、福利身分或資格確認的把關設計、形式審查或實質協助的多重管道、多元文化家庭或新住民的公共資源可及可近性、在地關懷的社區守護網絡建置、跨局處的橫向對接體制、長照家庭保護性議題的事前防制、一線專責人力的有待補實和敏感辨識度、一主責多協力的網絡合作銜接等壓迫性結構環境,遠地不說,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之際,全國極重度身心障礙者有13萬9,615人,重度者則達20萬7,434人,若果依其新制身心障礙類別與等級表,植物人多屬於意識功能障礙的極重度等級,喪失自主意識與認知能力,乃是最嚴重身障類型,這類個案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需長期照護,家屬壓力沉重,更加突顯衛福體系介入與支持的重要性,畢竟,這當中隱含的是長照悲歌的更多導火線;「大幅增修病主法」,〈病人自主權利法〉自2019年上路施行至今,5年下來僅有10萬多人簽署,簽署率約0.45%,至於,窒礙難行的相關事由包括有高達數千元的諮詢費用、限定醫院場所以及家屬仍堅持己見等,如此一來,從當事人不用支付諮商費用的公務預算,到諮商場地放寬至長照機構、護理之家,以迄於有必要增訂關係人不得妨礙醫療機構依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作為等修法舉措,然而,法案的增修背後所涉及到認知、行為,又要如何能夠一以貫之,這部分實有其進一步的商榷、議論之處;以及「中藥產業沒落化」,統計指出20年前的中藥商還有1萬5,000多家,到了去年只剩下7,000多家,如果持續惡化的話,10年過後臺灣恐怕剩不到3,000家的中藥商,顯然,從西醫到中藥或民俗療法、從把脈問診到養生保健,以迄於西藥師要求對於有中藥材的調理權,這除了讓漢醫、漢藥、漢方因為壓迫性結構而漸漸走入歷史外,忽略不同醫療模式背後所應該要有的典範建構、典範和合及其典範移轉和典範創新的我執霸權心態,這才是該起專業霸凌的針砭所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