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少年無照駕駛及其配套措施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元思辨之必要。

話說:交通部自2019年起開始推動機車駕訓補助計畫,每人補助新台幣1,300元,藉由補助誘因以強化民眾的行駛安全意識,事實上,自該項補助計畫開辦以來,截至2022年為止,相較於那些未受訓者,已經受過駕訓班課程者,違規風險減少56%,肇事風險也降低35%,這多少顯示機車駕訓對於增加駕駛人的交通安全觀念、技巧,確有明顯的改善成效,對此,因應苗栗縣於2021年與2022年分別補助30名,即使是今年(2024年)加碼補助至50名以及明年(2025年)預計再加碼補助名額,但是,青少年族群報名參訓的比例偏少,這也成為用以加強該項推廣補助駕訓的標地人口族群所在,連帶地,苗栗縣長也順勢建議中央將機車考照年齡從18歲下修至16歲,據以從法制面來根本解決少年的無照駕駛議題。

誠然,相當程度上,縣長的建議是符合現實況的一項務實對策,畢竟,騎乘機車就如同玩弄手機般,防不勝防且破口大開於更多脆弱的人性誘因,如此一來,當無法有效嚴禁騎車之際,就只能思謀如何得以共生共存以其設置減損點的相關應變措施,只不過,提供機車駕訓的費用補助,也只是某種有限金額且層次不高的物質獎勵因子,癥結之處還是在於如何借力使力於讓駕照的考照,成為少年次文化(sub-culture)的一項集體認同元素,乃甚至於能夠蔚為某種的時尚潮流,這才是檢視該起補助計畫的針砭所在,以此觀之,如何從家庭、校園出發,透過年齡相似的青少同儕力量,藉此達到啟發少年團體動力的正向提升作用,連帶而來的是,因勢利導於透過該項駕訓的培力、陪伴過程,以臻至包括觀念態度、駕駛技巧、道安知識之類的駕駛素養(competence),進而內化成為年輕世代的認知基模或心靈結構的一部分。

冀此,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視野,直指出來的是包括補貼費用、下降考照年齡等權變作為,當只是某種技為末的工具性操作,理應是要進一步探究從騎乘機車以作為某種的代步工具到受限於大眾載具的不便區位環境,這兩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代價落差與理性選擇,尤有進者,關乎到「無照—駕駛—駕肇道安」的命題考察,指陳出來的更是用以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像是無照駕駛、參加駕訓、搭乘公共運輸、騎乘腳踏車抑或徒步行走等,相與關聯的風險係數、危險事件及其避險機制,更是要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總之,攸關到少年無照駕駛及其配套措施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復歸於:相關作為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棘手的問題獲致什麼樣的紓解程度,及其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之多元性思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