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發生後,民眾期盼政府成立兒少保護專責單位。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昨建議,衛福部應研擬比照日本成立兒少專責部會或單位。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將在一個月內研擬方向,向立法院報告。
劉建國指出,內政部曾設兒童局,但在社福系統併入衛福部後,兒少專責單位卻不見了。再者,兒少業務併入衛福部社家署,看似單一窗口,但實際上業務散落衛福部各司署「非常凌亂」。
劉建國指出,日本兒少保護工作模式與台灣相似,分散在不同部會,二年前完成整合,設立「兒童家庭廳」,台灣應參考日本制度,否則依照社家署現行人力配置,兒少福利組僅十七人,量能遠遠不足。
立委李彥秀表示,兒少保護案件數逐年增加,確實有必要成立專責單位,聘用專責公務人員。此外,設立專責單位前,社安網不該出現任何漏洞,在少子化背景下,兒童愈來愈重要,需提升照顧品質,「自己不是想跟官員吵架,而是非常心急。」
邱泰源說,兒少專責單位一案,衛福部積極處理中,但部裡共有七、八個單位負責兒童相關業務,因涉及組織改造,在下會期結束前,會將組織改造一案送至立法院審理。(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5.28)
「剴剴案」像是一記警鐘,敲響了我們對兒少保護體系的深層關注。在這個孩子命喪保護體系下的悲劇之後,社會不再只是哀痛,而是開始憤怒,開始要求改革,也開始對政府問責。於是,「設立兒少保護專責單位」的呼聲,變得前所未有地明確與迫切。
立委劉建國所指出的問題,其實許多前線工作者早已感同身受。當制度將兒少業務「看似整併」,卻在實務上散落各司各署、溝通失靈、人力匱乏,這不是整合,而是卸責。當一個關乎兒童生死的重要任務,只分配十幾名人力,說穿了,就是體制對兒童處境的冷漠與低估。
日本設立「兒童家庭廳」的經驗給了我們借鏡:在社會複雜挑戰日益升高的今天,兒少保護不能只是「交給誰負責」,而是要有跨部門協作、專業人力支持、責任明確的統一體制。否則再多社安網、再多通報機制,終究只是無根之木。
立委李彥秀所說「不是想跟官員吵架,而是非常心急」,說出許多人的心聲。因為對孩子來說,制度的延宕,就是生命的代價。在少子化浪潮下,每一個孩子都珍貴得不能被忽視,也不該再成為政策延宕與行政失靈的受害者。
我們期待的不只是開會報告、研究研擬,而是真正有感的制度改革。如果今天不改,明天還會有多少「剴剴」等不到保護?台灣需要的不只是保證,而是行動。每一個孩子的安危,都該是整個國家的責任。